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草根也有梦 > 第十三章:帮助村里奶奶辈做点小事
    我生活的农村,叫袁如岗湾村。村里有两百多户人家。村中间一条自然形成的“龙脊”把我们这个方圆几十里最大的村庄分为东西两头。在整个八十及九十年代初,村东的房屋几乎所有的朝向都是坐西向东。而村西的房屋,几乎一律座北朝南。那时村东最北第一家就是我的家。夏天,家里靠北边开着的侧门,就是天然的“制冷空调”。冬天,家里就是无须用电的“冰箱”。晚上北风呼啸,听着都让人感觉房屋随时可能处于危险之中。

    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春夏季节如果天空晴朗,每天早上都能碰见很多出门劳作的大叔大伯爷爷奶奶们。或者临时下起雨来,家里总是会来很多临时避雨的村民。因此机缘,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他们当中很多人。而且因为这些经历,变得对人很容易热情。让我在村里长辈眼里有了一个好印象。几乎所有的长辈都觉得这家伙“嘴很甜”。所以自从得到“嘴很甜”这个大家公认的印象之后,为了一直保持下去,我就变得嘴更甜了。甚至手脚也“甜”起来。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是出身农村,并且有幸也是70或者80后,应该对农村老人都有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富裕,每天都是在温饱线上挣扎。他们作为家里的一员,辛苦了一辈子。现在虽然老了,但是还不忘为家里多少做出一些哪怕是最微薄的贡献。除自己的奶奶外,我还认识并且有过一些交集的几位老人,就是这样让人敬爱的老人!

    要给大家讲述的第一位奶奶,是同学金琴的奶奶。我不知道她的名字。我们都是读小学的年纪,而她大概已经有80岁了吧。记得有很多次,放学回家或者从家里去上学,经过东边祖堂的时候,总看见这位老奶奶艰难的睁着双眼,手上颤颤悠悠地提着猪食桶,从家里出来。她的眼睛总是红红的,不知道是因为年纪大看不清,还是什么因为长期在家,不出门而害怕阳光或者其它什么原因。每次如果被我碰上,我都会跑上前去,主动帮她老人家把猪食送到离她家有二十来米远的猪栏,投完食后再把猪食桶送到她手里。在跟她道别的时候,心里很难过的嘱咐她,一定要小心脚下。

    这位奶奶的家境不太好。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又生了好几个儿女,两个儿子。儿子儿媳跟我的父母一样,都是种田为生。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我能理解老人渴望帮家里分担一些劳动的心情。不是他们的子孙不孝,而是他们确实太忙,无法照顾到家里各个方面。

    给大家讲述的第二位奶奶,是村里族叔世旗的母亲。这位老奶奶,离开我们已经有几年了。在大概二十多年前,老奶奶的丈夫去世。当时她还算年轻,不过应该也有60多岁吧。在我的记忆中应该是单过。她的大儿子及儿媳,完全是以种田为生。生有两个儿子,生活艰难。小儿子是做建筑技工。小儿子夫妻两常年在外生活,一般只有过年才回家。所以老奶奶在丈夫去世后,单过的那些年,基本上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有时候看到她自己跪在水塘边的桥板上洗衣。早上或者傍晚到菜园拾菜。或者看到她老人家,挑着一旦尿粪,一步一挨的往菜园走去,特别是走到那一小段上坡的路段时,人几乎都快要摔到。每每看到这个情形,我都赶上前去,帮着她接下担子。

    在最初的时候,还因为害羞,不敢大大方方的帮助老人。后来母亲有一次看到我为老人做好事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了一席话。

    “仔啊,这-是-好-事。帮老人家,就是积德啊,以后你也会得到福报的”。

    就是因为母亲的鼓励,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了。看到需要帮助的老人,基本都会上前去帮助他们。

    与这位老人,其实还有一段过往。在老人去世的前四五年吧,那个时候应该是在2007年左右。我过年回家,看到这位奶奶独自一人,艰难的走在回大儿子家的路上。(此时老人家已经是过着临供的生活)我热情的给她打招呼。老人家问我,知道老花眼镜多少钱不?我想想了告诉她大概要六十块钱吧。老人听了,只是哦了一下就走了。其实我知道老人希望有一个老花眼镜。只是家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她的需求。而我总是囊中羞涩。后来到2011年,我在义乌一家公司做销售经理,生意很不错,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那年回家,正好碰到年终服装大展销。于是想到给父母亲买点的衣服。买了衣服之后经过一小摊,正好看到有卖老花镜的。其实老花镜我不懂。就问摊主,一位大概八十岁的老奶奶用什么样的老花眼镜好一点?他说这个不好说。但是一般可以用什么度数的。于是,我毫不犹豫的给这些慈祥的奶奶买了一幅老花眼镜。在相似的情景下,我又在家门口见到了这位老奶奶。于是,我把老花眼镜递到了老人家手中。她看到眼镜吃了一惊。似乎她也记得在四五年前,她给我提到过老花眼镜的事。她连忙问眼镜多少钱?我对她说眼镜是送给她的。后来这副眼镜,能不能用就不得而知了。这就是我与这位老人交往的故事。

    最后一位,要给大家讲述的老奶奶----牛女奶奶。牛女奶奶,似乎应该是姓徐。因为记得她称呼我的奶奶为姑娘--都昌话里姑妈的意思。她是我们全村人都十分尊敬的德高望重的人。除了她与人为善的崇高品德外,还与她的人生职业有关。听父辈说,牛女奶奶是我们村周边有名的接生婆。我们这些70后80后的人,大部分都是她接生的。在我的记忆中,可怜的已经夭折的妹妹也是她接生的。甚至接生的场面还记得。因此,对这位奶奶的敬重,更加多一分。牛女奶奶,生有四个儿子。女儿几个,不太清楚。但至少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因为发癫痫不幸离世,一个儿女似乎是出嫁在栾下村。大儿子主要做生意,后与儿子一起做茶叶生意。二儿子,主要以种田为主。也与人合伙开过水泥预制块工厂,后从事酿酒业务,平时有空也做点与殡葬相关的业务。三儿子,年轻的时候以务农为主,后在乡政府驻地的街道上开超市。四儿子,当过兵后退伍回到家中,以务农及做些生意为生。

    在八十年代,每当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切糖糕。牛女奶奶,在还算年轻的时候,总是会到我家帮忙。帮忙把关,看看熬制糖糕的火候,或者帮忙切糖。到了九十年代末期,熬制糖糕在村里就变得不太流行了。跟奶奶的交往也就少了。只是清楚,有时家里杀了过年猪,母亲吩咐我或者亲自拿点猪血猪肉给奶奶尝尝。再后来,就是在自家奶奶离世的那一年。因为奶奶经常需要吃克制咳嗽的特效药,而有时候建新大伯断货了,奶奶就没有这种特效药,经常会呼吸困难。牛女奶奶听说这个事情,总是毫不犹豫把给自己准备的特效药送给奶奶一部分,让她先吃一段时间。自家奶奶在去世前,总提起这个事情。为了替奶奶还牛女奶奶人情,在牛女奶奶去世前的几年,我也力所能及地在过年回家的时候带点水果,香烟或者一点点钱,孝敬一下这位可亲可敬的奶奶。

    其实,在我们村里还有很多这样朴实善良的老人。他们很多人都还健在。比如村里的老长辈德功爷爷。他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因为自己总是发展缓慢,到现在也没能好好地孝敬过这位救命恩人。唯一做到的,就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他,恭恭敬敬地给他点上一只特意为这些老人们准备的香烟。

    跟我有过交往的几位奶奶,都已经作古了。我们再也不能感觉到,他们的音容笑貌,但他们她兢兢业业,无私助人,与人为善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后辈永远学习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