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双阳镇 > 第四十七章 种植结构调整
    马让到办公室来,接触最多的是种植结构调整。

    在广大的农村,随着打工潮的涌起,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到外面去了,不少土地因此被撂荒。更多的做法是,出门之前,把土地承包给别人耕种,只象征性收点粮食。耕种土地的人,代为缴公粮,缴了公粮之后,剩余的粮食归自己所有,而小麦之外种植的一些经济作物,如棉花,花生,芝麻,黄豆,玉米,绿豆等,收益则完全是自己的,这也正是愿意种别人土地的重要原因。出门在外的人,虽然辛苦,挣钱不容易,但多多少少,总要比在家里强多了。农村对他们来说,越来越没有了吸引力。在家里,辛苦一年,所得无几,要想盖房,给儿子说媳妇,看得起病,过上好一点的日子,指望庄稼可是不行的。

    很多年来,棉花一直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大家手里的那点零花钱,家里的吃穿用度,主要就靠它了。然而近几年来,国家对棉花不怎么收购了,县城轰轰烈烈的棉纺厂说倒闭就倒闭了。棉花一不收购,大家也就不再种,不再种,也就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种植结构调整,成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一些传统的种植模式被打破,一些在外地被证明可以增加收入,发家致富的作物,被引了进来。在这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走在前面,大力引导,积极扶持,广泛宣传,示范带动。官员们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农民显得落后,短视,闭塞,疲沓,而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就要做到目光敏锐,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引导农民致富。

    双阳镇引进了双孢蘑菇。聘请了县里的专家,住在镇里全程指导。干部们每几人合包一个蘑菇棚,不用每日到镇政府签到,而是吃住在村里,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种植结构调整,也冲洗着马让的头脑,镇里种植双孢蘑菇不久,马让就试写了一则新闻,投给了地区日报。没想到几日后就发表了出来。可见上面对结构调整也是多么重视。

    到了年底,蘑菇产了出来,然而数量不多,形不成规模,吸引不了外面的大批发商。当地老百姓以前没有吃过这玩意,现在也不准备买一点回去尝尝鲜。这东西价格还贵。蘑菇一时销不出去,库存和保鲜也就成了问题,可惜这些好不容易生长出的稀罕物,本来产量就不高,如今又坏了不少。有一个小伙子,就挑了一担蘑菇来找夏书记。夏书记让挑到机关灶上去。小伙子拿到钱,心里高兴,正想着趁热打铁,再挑一担来。抓后勤的黄秘书却说:“往后不要再来了啊,蘑菇不能当饭吃,干部们尝一尝,也就是了。”小伙子说:“是你们让种蘑菇,蘑菇长出来了,你们又不管了!你们都不要,又有谁要!”黄秘书说:“谁说不管了,我们不是正在想办法联系商户吗,商户来了,你那点东西,还不够收呢。”小伙子说:“商户什么时能来?不要来的时候,蘑菇都烂完了。”黄秘书不耐烦地挥挥手,说:“放心吧,不会让你烂完的,走吧走吧,一副乌鸦嘴!”

    到了第二年秋天,镇里又开始搞大棚蔬菜,也即反季节蔬菜。书记讲话说,山东寿光及邻县新野都靠种大棚蔬菜,让老百姓致了富。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种植大棚蔬菜也是很有前途的。说到做到,便在公路边的一块大田里,给每位干部都划了一块地。这一次,措施力度更大,干部的工资,除了发给一定的生活费外,其余的全部扣除,用来购置支架、薄膜、竹杆等大棚材料和化肥、种子等。如此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干部们置之死地而生,集中心思和精力种蔬菜,切实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之后以点带面,最终把双阳建成一个大棚蔬菜之乡。

    大家种的菜,要属老李的菜长得好。老李喜欢种菜,家里的房前屋后,种的都是菜。自己吃不完,亲戚邻居也吃,还拿到街上去卖。老李尽心尽力种菜,也是心疼钱,不愿那么多钱花得不响。老李种的是白菜,收获的时候,白菜像头号西瓜那般大,也像西瓜那般瓷实。书记夸了几次老李的白菜,说:“老李能做到的,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就做不到!你们这样下去,我们的种植结构调整还有意义吗?你们自己说说,你们对得起自己的工资吗?”大家都不说话,但肯定有人在心里说:“你说得倒好听,有本事你自己也来试试,让我们看看呀。”其实也知道,书记、镇长没有种菜,是因为事情多,分不开身。再者说了,书记、镇长什么事上都和一般干部一样,也就不是书记、镇长了。

    菜长得不好,也就不怎么操心销路问题。老李那几天却忙得不亦乐乎,跑了几所学校,找关系通关节,好说歹说,总算是把白菜卖了出去。老李卖完了菜,钞票也装进了口袋里,却说自己的菜是两元一斤卖出去的。一旁的人都愣了一下,明明是两毛一斤卖给食堂的嘛,怎么眨眼间变成了两元呢?脑子一转弯,这才明白过来,老李原来在说,自己的菜投入与产出悬殊大,按投入算起来,一斤菜合两元呢。老李没有说诓话,老李一把年纪的人了,就为卖点儿菜,用不着说诓话。情况是这样的,老李的菜长得好是好,不过那是在与自己的同事比,然而与外面比起来,或者与预期比起来,老李的菜还是长得不够好。

    不少干部再种菜时就有些失望了,但又不能不种,于是低廉或者干脆无偿地把大棚转让给一些菜农。菜农当然高兴了,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当然,干部们对菜农也是有要求的,那就是菜一定要种好!菜种好了,菜农获得经济效益,干部获得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

    双阳镇在种植结构调整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在请外地专家考察论证之后,公路沿线,从南到北,开始引进种植梨枣了。种植梨枣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实现立体种植,即梨枣往上生长,开花结果的同时,下面照样可以种庄稼。这一次,让农民成为了主体,给农民讲得清楚,政府负责投资,聘请专家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农民负责日常田间管理,比如松土,施肥,浇灌,打药,压枝,打掐等,收益呢,归农民所有。为了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政府负责收购,只要梨枣硕果累累地丰收了,不出田间地头,就可以拿到硬铮铮的人民币!让农民成为主体,也是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民意的,也就是说,如果哪位农民不愿种植梨枣,可以进行土地调换,把你的土地调到别处,把愿意种植的农户的土地调到这里来。没有人愿意这么干,哪一个不想着能挣到大钱呢!

    说重视的话,镇里是真重视,书记、镇长哪怕再忙,也总要抽空去看一看梨枣,刮大风,下大雨了,第一想到就是梨枣。梨枣也早宣传了出去,全县的人,只要关心一下时政的,便都知道双阳在种梨枣。

    可是,到头来,梨枣还是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不是说梨枣没有结,结是真结了,就是结得不多,没有像盼望的那样,结得疙疙瘩瘩的,树枝承受不住,只得用搭架子支撑着。第一年产量不高,期望明年会高,谁知道明年还是不高,第三年也还是不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不要说是水土不服,桔生淮南而橘,桔生淮北而枳,这是经过全面考察论证的;也不要说是措施不到位,技术跟不上,从梨枣原产地请来的技术员长年就吃住在镇里,每一个环节都是照顾到的。最后,技术员走的时候,没有表现出愧歉之色,他对书记说:“夏书记,我向你保证,我没有耽误你们的事,凡是我会的东西,没有保留一点儿,都拿出来了。现在我得走了,你们可以请其他人来,或许人家有什么办法。”

    夏书记没有说话,他心里装满了事,说不出一句话。从调整种植结构以来,他一直就在思考,探究和尝试各种办法,怎样把这一项工作做好,抓出实效来,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收益。在经营方式上,也是一再翻新,吸取前者的经验与不足,努力开拓出更有活力的工作局面来。夏书记认识到,种植结构调整,说白了就是怎样种好庄稼,而种庄稼归根结底是农民的事,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实际上是很有限的。干部不是万能的,本质上讲,是搞政治、管理和协调的,现在让他们从事经营和生产,能行得通吗?大家本来就不擅于此嘛。夏书记联想到乡镇企业之事,为什么投入那么大,倾全镇财力、人力创办的诸如磷肥厂,白灰厂、造纸厂,办着办着就办不下去了,而到了贾大红手里,怎么就起死回生了呢?难道贾大红真的有什么通天的本事?原因很简单,贾大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让一个普通人甩开膀子,充分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罢了。于是,在梨枣种植上,采取的是反租倒包的方式,即镇里把农民的土地租过来,种上梨枣后再反包给农民,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农民,都能成为贾大红,切切实实地把地种好。

    夏书记曾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贾大红,就反租倒包问题两人谈了好一会儿。夏书记说:“我们不求人人为尧舜,只要人人都成为大红,我就打心眼里高兴了。我想了,即使不能完全做到,达到形神俱似,做到形似总可以吧。”贾大红看着书记笑了,说:“书记这是拐弯抹角骂我哩,让我成为圣人,这不是折我的寿吗?夏书记,我还没活够,想再活两年呢。”夏书记说:“别扯淡了,我问你这种办法行吗?”贾大红拍了拍自己胸脯,说:“怎么会不行呢!书记这是在打一场人民战争啊,这样的战争,哪能打不赢的!”两人都笑了。

    双阳镇吸取以往的经验,总结以往的教训,准备扬长避短,继续推进梨枣种植时,县里召开会议,提出了在全县内种植杨树,发展县域经济的号召。在会上,县委邱书记以战略的眼光,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面临的任务,全面而深刻地阐述种植杨树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邱书记讲,我县历来有种植杨树的传统,可惜失之于形成不了规模,并且没有延伸发展、增加附加值的观念,说白了,就是没有建设高效经济林的意识,眼睛看到的只是树,没有看到隐藏在树身上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不要小瞧,它们涵盖广泛,意义深远,届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功能都将会得到很好的保证和有力的提升。邱书记讲完了话,让大家分组讨论。不久大家形成了共识,认为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全县上下一定要乘势而上,积极行动起来,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着力打造杨树经济,突破长期以来制约我县发展的瓶颈,使全县走上科学、健康、有序、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