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守规矩,讲诚信。
李老师是蓝田县上远近闻名的一个木匠,做活细致讲究,人又实在。平时找他做活的人也多。一日,练拳后,跟李老师闲聊起他的木匠身份。
我问道:“师父,你是啥时候学的木匠啊?”
李老师笑道:“就在退学后。”
我有纳闷的问道:“你那时才16岁。你不是说要去找张桐老师练武的么,怎么反而去学了木匠了。”
李老师说道:“要吃饭的么。在过去,16岁就是大娃了,不上学就得做工。我那时想的太简单了。你现在想想哪有家长会让一个娃不上学去学拳啊。”
我想了一下,说:“也对。毕竟人是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自古就是穷文富武。那师父你后悔学木匠不?”
李老师说:“后悔啥嘛。木匠是门手艺,有了这门手艺,就有饭吃。难道和谐社会,还指望着练拳挣钱,自古就是‘武不养人’。现在应该再加一句特别是练传统武术的更不养人。”
我说:“那师父你当时没能去练武,而去学了木匠。心里一定很憋屈吧。”
李老师哈哈笑起来,谈了当时学木匠的时候一些抗争经历。
少年耀斌刚退学的时候,其实是很兴奋的。因为他终于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拜师学艺了,而且又刚打听到武林百杰张桐老先生就在蓝田县城。当然他那不成熟的思维,根本没有考虑张桐老先生会不会收他这么小的一个徒弟,只是片面的觉得该去找人家拜师学艺。
但是世间的事儿,往往不如意者常**。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的时候,家里人一百个不同意,本来就是因为调皮捣蛋退学了的,那再学了武艺不成了小痞子了嘛,那肯定是不行的。而且老一辈的人大多数都觉得练拳的人不娶妻生子的,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张桐老师一辈子为了武术就没结婚。家里人一听要去找张桐老师学武,那更不同意了。
为了断了少年耀斌的这个念想,家里人给他找了个认为是正经的职业——木匠。老一辈的人都是很敬重手艺人的,手艺人靠本事吃饭,行端履正。
其实家里人给他找木匠的这个行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磨练一下他的性子。因为木匠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当三年学徒,师父管吃,不给工钱。可以的话留下,不可以的话立马走人。留下也并不代表,你就可以学了,而是做师父的看看你适不适合学木匠,等师父觉得你可以才开始真正的教,不可以的话,你还得走人。学徒期间不允许私自接活,如果被师父发现你接私活,立马砸你的摊子。被人知道你没出徒就接活,那你就是没诚信的人,名声就臭了。名声臭了,那也就不用在这一行当混了。过去人都及其讲究名声,特别是手艺人更看中名声,因为他们就靠着名气招人,靠着真本事留人。所以,一般也没人敢坏了规矩。三年期满,师父觉得你能出师了,会给你一套木匠用的工具,算是出师的证明,一般这套家伙什会被留一辈子。
就这样,少年耀斌被送去学了木匠。开始他是一百个不同意,他放不下学武的梦想,放不下他的兄弟们,放不下那打麦场上的练武场。他放不下的太多了。可是,来了木匠师父家,你再多的放不下也得放下。因为你跟了师父,就入了行,入了行就得守规矩。每天早上八点准时来干活,中午师父管一顿饭,晚上干完活才能回家。受不了的话,就走人。不过走了后,会被人笑话没出息,说是被人辞退了。
少年耀斌是个要强的人,绝对不允许自己成为别人的笑柄。于是他就在心里默默的给自己定下要求,一定要学好木匠,争取早日出师。给自己定下了这个要求,于是每天辛勤劳作,从弹墨线,画圆角,到刨平面,打榫眼。一项一项学过来,他成了同一期学习木匠中的佼佼者。师父也对他格外的看中,觉得他会成为一个好木匠,慢慢的师父去哪里做活,都会带着他,让他打下手。去给老主顾做活也带着他,把他介绍给那些老主顾。慢慢的蓝田县上的人,都知道了有个小木匠,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活做的不错,人也机灵,讨人喜欢。
在这学木匠的过程中,少年耀斌也慢慢吸收了木匠人的脾性,磨去了浮躁,变得中规中矩,就像一个用久了的刨子一样,平整光滑却不失锋利。学艺期间小伙伴们也都相继退了学,但是他们下海的下海,打工的打工,没有人愿意做手艺人,在那儿改革开放最如火如荼的年月,越来越多的人想着是下海经商一夜暴富,没人愿意再守那三年之约,做那没有前途的手艺人。少年们更容易充满幻想,也更容易被社会影响,所以更没有人会从事手艺行当。慢慢的,少年耀斌跟他的小伙伴们也疏远起来了,因为大家在一起渐渐的没有了共同语言,成了彼此熟悉的陌生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大家也都忘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一个锄强扶弱的大侠,更多的却都是成为了一个欺软怕硬,随波逐流的俗人。但是少年耀斌却正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功夫的渴望却与日俱增。学了三年的木匠,让他学会了隐忍,他要等到最好的时机,去实现他的梦想。
三年艺成,有了稳定的收入就是最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