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野望——桓温传 > 第六十九章, 血战襄邑
    桓温的老师蔡谟是个坚定的北伐否定者,自从高桥鞍与马镫在战场上出现并推广后,人与战马的链接变得更紧密,骑乘的难度系数以及所需的体力大幅降低,在军事上所带来的影响就是骑兵训练难度的下降与综合战斗力的大幅提升,而步兵面对骑兵的机动打击尤其是冲锋的压力却大大的增加了。亲自见识过石赵帝国骑兵冲锋威力的蔡谟觉得南方军队要是拿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没办法,就别老想着北伐的事,他认为要对付北方的军事势力,最好的策略就是要诱敌深入,然后再聚而歼之。蔡谟的这一套保守的军事策略根本不能满足桓温的雄心壮志,桓温不信骑兵无敌的这个邪,在他领兵的时候总是琢磨着如何对付对方骑兵的战术。

    桓温的方法是在对方使用重装骑兵进行冲击的时候,在正面以使用长矛的步兵方阵迎战骑兵,以密集的阵型和近两丈的长矛限制了骑兵的冲击力。毕竟,承担一支重装骑兵部队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而步兵部队的维持成本则要低很多,要是不害怕骑兵的冲击跟他硬扛的话,骑兵的一方要付出的代价是得不偿失。另外,为了防止对方的骑兵部队在自己的侧翼发动攻击,桓温也是不计成本地建立的自己的骑兵部队,他的这支骑兵部队主要部署在主阵的两侧,一旦对方的骑兵进行包抄,自己的骑兵就迅速前去抵挡,这样就能为步兵调整阵型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此外,在步兵方阵里面,也有很多专门为打击对方骑兵而构成的兵种,例如方阵的外围是长枪手,以阻碍骑兵冲击,中间为刀盾手,内侧为弓箭手,总之要从长、中、短三个范围内都要对对方的骑兵造成打击。

    尽管桓温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对付骑兵,也因为其部下在阵法和配合上的训练有素而在北伐前秦的时候曾经取得了蓝田大捷,但是因为缺乏战马,他没有办法把自己的骑兵组成一个独立的作战单元来使用,因此,对方骑兵的超机动能力始终是一个无解的存在。前秦的丞相苻雄就曾经利用骑兵部队的机动性在东西两线来回出击,连续击败了司马晞和桓冲的军队。慕容垂也是利用骑兵的速度迅速地驰援了石门,生生地扼杀了桓温第三次北伐的最后念想。

    襄邑是慕容垂早就预定好的战场,因为这里地势开阔,土地平整,非常适合骑兵冲锋。当慕容垂以重装骑兵发动第一波攻击的时候,东晋的军队在混乱当中还是没能把防御的阵型扎好,一阵散乱的箭雨以及杂乱无章的长矛阵并不能有效地抵挡甚至延缓对方重装骑兵的冲击,燕军的前锋象切黄油一样迅速在晋军的阵地上捅出了几道深深的创口,而燕军后续的轻骑兵则不失时机地及时跟上,不断地扩大晋军的伤口。不过,虽然晋军已经疲惫不堪,但是多年来的高强度训练总算没有白费,他们在燕军骑兵的强烈冲击下虽然阵型都被冲开了好几道缺口,但是并没有出现慕容垂希望当中的那种兵败如山倒的全面溃败的迹象。组织性和纪律性都堪称一流的晋军在其基本阵型被燕军突破后,他们并没有一窝蜂的往后撤退,而是与突入阵中的燕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意外的状况又发生了:只见在晋军的背后的平地里,突然又冒出一股燕军的骑兵,这股多达数千人马的骑兵猛地向晋军的后背发动了一阵悴然的冲击。原来,这是预先埋伏在这里的慕容德四千伏兵。当慕容垂得知桓温撤军的情报后,通过快马命令已经在石门成功了堵住了袁真的慕容德分兵在前面截击桓温的退路。于是,慕容德就亲自带领了四千轻骑,绕到了桓温撤退大军的前面,预先埋伏在襄邑的东涧河岸的低洼地带,等慕容垂的追击主力已经在前面发动攻击的时候,慕容德也不失时机地命令手下的士兵在晋军的背后发出倾尽全力的一击。

    骑在马上的桓温本来正专心致志地看着前面战场的形势,准备随时派兵遣将抵御慕容垂重型骑兵的突击,没想到背后又被放了一把火,他当机立断,马上指派一批军马前去抵御慕容德来自背后的突袭。因此,尽管晋军的阵型一度发生的很大混乱,但是还不至于完全失控。这时,晋军将领们的军事素养开始体现出来了,他们并没有在对方的前后夹击当中被吓破了胆,而是尽可能地聚拢起被对方铁骑冲散的士兵并就地组织起各种各样的抵抗。尽管连日来的撤退已经使得晋军疲惫不堪了,但是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战斗意志被他们的长官激发出来了,于是,他们就把平时训练当中练习过的各种步兵打骑兵的战术在混战当中施展出来,与燕军的骑兵进行着殊死的搏斗。因此,尽管晋军阵地遭到了燕军骑兵反复多次的突破甚至碾压,却一直没有崩溃。

    慕容垂见连续三波的猛烈冲击都没有能够完全摧垮晋军的抵抗意志,不免显得有些焦虑,他有点后悔怎么没有多带一些兵马过来。这支晋军本来在撤退的道路上已经被自己的各种花招折腾得苦不堪言,以他过去异常丰富的战场经验来看,他们根本不应该在自己的几番精锐重骑的冲击过后还能够继续坚持下去,何况自己还在他们背后安排了伏兵。慕容垂的忧虑在于虽然己方骑兵的冲击力非常强悍,但是毕竟总人数只有晋军的四分之一,要是不能把晋军迅速地击溃,而是长时间地混战起来,那么自己的一方混战到最后估计是支撑不住的。

    慕容垂这时眉头紧皱,那双锐利的鹰眼开始扫视战场的各个方位,他在极力去寻找一击制胜的机会。没过多久,他嘴角露出了一道冷酷的微笑,因为他发现了桓温所在中军的大纛——牙旗。所谓“擒贼先擒王”,只要把对方的主帅拿下,甚至只是把对方的帅旗给夺了过来,也能够给对方的军队以致命的打击,慕容垂一想到此处,肾上腺的分泌突然增加,血压随之升高,心跳也随之加快,因为他现在手头上能够掌握的机动兵力也不是太多了,他想以他的近身铁卫来冒一次险。只见慕容垂向身边的长子慕容令吩咐了几句,不久之后,一股数百人的燕军骑兵结成锥行之队,向着桓温的中军位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卷而去。

    战场这边的桓温也在心急地注视着战场,他为自己的军队没有在对方猛烈的冲击下一泻千里而感到庆幸,他也正在努力地寻找反击的机会,没想到在这个时候,他的中军又被对方抢先攻击了。就在这危急时刻,一直伴在桓温身边的侍卫统领,桓温三弟桓豁的庶长子桓石虔不等桓温命令,就跃马上前指挥手下士兵列阵迎战。

    燕军的这支攻击分队是一支由轻重骑兵组成的混编分队,他们以重骑兵为前锋箭头,一旦启动,便如一只重锤一样敲向桓温的中军,无奈桓温中军的士兵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其负责在前排守候的长枪兵和盾牌兵无论如何受到对方重骑的冲击,却始终岿然不动,就连一条缝也没让对方突破出来,而对方的骑兵却纷纷地被长枪挑落。燕军攻击分队的统领慕容令见根本无法进行正面突破,就率领这支骑兵分队不断地在桓温的中军阵地周围盘旋,希望能够找到对方阵地的突破口。桓石虔见状,就让自己的副将朱辟率领着百来个精锐骑兵骑兵始终缠着对方的的骑兵,不让他们轻易获得突破的机会,而自己则一直留在桓温的身边以作护卫。燕军的骑兵分队盘旋了很久,一旦当他们在不断的运动中寻找到桓温中军的薄弱之处而准备发动攻击的时候,就会遭到晋军骑兵在旁边的干扰甚至突击,而桓温中军阵地的步兵又会趁机把漏洞给补上。燕军的骑兵屡攻不下,还损失了一些人马,慕容令只好命令他们往回撤军。

    当慕容令撤回到慕容垂身边的时候,慕容垂的内心已经很焦灼了,但是他一言不发,仍然在专注地观察战场形势,过了一会儿,他又找到了一个攻击的目标,不过这次他变得更为慎重了,他要求慕容令集结起更多的人马,然后倾尽全力拿下一个高挂着“桓”字将旗的阵地。骑兵的最大优势就是集结和转移的速度快,没过多久,慕容令又从周边集结起一支将近五、六百人的骑兵,慕容垂下了下狠心,把自己身边的两百侍卫也都交给慕容令,自己身边只留下十几个亲随,务求这最后一击能够把挂着“桓”字将旗的这股晋军全部歼灭。

    只见慕容令一声令下,这股将近一千多人的骑兵如同一阵狂风一样猛然卷向高挂着“桓”字将旗的晋军阵地。这个晋军阵地的主将不是别人,正是晋军统帅桓温的五弟、振威将军、江州刺史桓冲。桓冲其时正在指挥手下的士兵与燕军鏖战,突然眼前的敌人又加入了一千多骑的生力军,顿时,他和他身边的一千多个士兵便被敌军从邻近的晋军队伍中分割出来,并且被对方团团围住了。桓冲连忙命令手下士兵收缩阵地,全力防守,以待援军。

    桓冲的附近其实还是有不少建制被打乱的晋军部队的,不过他们在这场大战中都已经疲惫不堪,能够自保已属万幸,也没有将领把他们组织起来去搭救桓冲。正在远处观战的桓温远远地望到桓冲的阵地正在被团团包围的燕军象剥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心里焦急万分,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在十五年前第一次北伐时的情形:当年桓冲在白鹿原被前秦的丞相苻雄所围攻,他当时就是被由自己一马当先地率领的一支精锐骑兵所全力搭救的。现在,与十五年前差不多的危急场面又再次发生了,可是自己却已经变成了一个五十八岁的老人了,再也没有体魄去再次充当这个拯救大兵的角色了。桓温在一阵短暂的黯然过后,他看了看一直伴随在他左右并严密地守护着他的安全的侄儿桓石虔,用力拍着桓石虔的肩膀说:“镇恶郎,你的五叔父陷入了敌人的包围里了,是该你出手的时候了!”

    桓石虔是桓温的三弟桓豁的庶出的长子,小名叫镇恶,因为桓豁是个妻管严,比较怵他的正妻,所以桓石虔都已经到十七、八岁了,其身分地位还没有得到家族的承认,奴仆们就只好一直称呼他为镇恶郎,他甚至曾经寄住在桓温家里很长一段时间,桓温因此得以把毕生的武学都传授了给他。可能是因为长期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不满,桓石虔一直以来都表现得比他的二十多个弟弟要更加的上进和努力。桓石虔长大后也一直跟着桓温在荆州,直到他父亲桓豁于兴宁二年(公元364年)桓豁假节监荆州、扬州之义城及雍州之京兆诸军事,并接替桓温领南蛮校尉及荆州刺史后,才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有一次,桓豁召集了一批部下去打猎。经过一番的努力后,当时的狩猎成果还是很理想的,其中有一只猛虎身上中了好几支箭,趴在地上一时起不来。大家伙都不知道这只老虎的死活,就捉弄桓石虔说:“镇恶郎,那只虎已经死了,你要是够胆量的话就去把那箭拔起来吧。”桓石虔也没想那么多,就迅速来到老虎的身边,抓住一支箭用力一拔,箭的倒钩把猛虎的血都飙出来了,那受伤的猛虎一个激灵,猛地跳了起来,镇恶郎当时的内气正运转如机,由于受到这猛兽的气场和能量的感应,立马随之蹦了起来,竟然还蹦得比猛虎还高,等到猛虎落地之后他才落了下来,还顺势又拔了一支箭。从此,这镇恶郎的名声也就更大了。

    桓温第三次北伐的时候,特意把桓石虔调到自己的身边,掌管他亲自训练了多年的军中精锐——虎贲营。这虎贲营由五百骑兵和五百骑兵组成,皆是能够以寡敌众的勇士,最难得的是他们在组织、纪律和服从性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因此桓温平时对于这支部队非到最关键的时候都舍不得使用。

    当桓石虔接到桓温让他营救桓冲的命令后,一股热血立时涌上心头,他等桓温的这句话已经等了很久了。于是,桓石虔把虎贲营的五百步兵以及其他的卫士留下来保护桓温,又命令副将朱辟带着虎贲营的五百骑士跟着自己,然后手执长槊,一马当先地往桓冲的阵地冲了过去,朱辟连忙策马直追,以保护他的侧翼。

    攻击桓冲阵地的燕军本来已经把桓冲包围得水泄不通,当他们围攻得正欢的时候,背后的桓石虔已经差不多插到跟前了,慕容令见桓冲来了救兵,连忙分兵前去抵挡,没想到桓石虔马快槊急,连续几个挡在他身前的燕军都被他挑到了马下,真可谓是挡者辟易,而他身边的骑兵也身手不凡,只一刹那功夫,就把燕军那看似坚固的包围给冲溃了,于是晋军的五百骑兵就得以与桓冲的人马会合在一起了。慕容令不甘心就这样失去了一个进攻的机会,他口哨一吹,把这支燕军骑兵部队重新集结起来,打算与桓石虔的这支骑兵展开对攻,而对方的桓石虔正有此意,双方的统领一声令下,双方已经血红了眼的骑兵就径直扑向对方,恶狠狠地互相混战起来。

    这两支骑兵都是双方部队里面精锐中的精锐,轻易不会拿出来使用的,一旦这两支精锐部队交起手来,那就是不分出胜负决不罢休的。一旦发起狠来,晋军的统领桓石虔根本不顾自己的安危,只带着几个亲随,就一头扎进燕军队列中间,左挑右刺,很快就把燕军撂倒了一片。桓石虔的枪法得自桓温的亲传,他不但天生神力,而且喜欢骑马,他把桓温所交给他的枪术的精要融入到马战所用的长槊当中,从而铸造出一代的战神。由于常年在马上练习长槊的击刺本领,加上高桥马鞍和马镫的配合,桓石虔已经能够达到了人马合一的境界,他在马上使用长槊,已经跟在平地上使用没有多大的差异了。由于对自己武艺的高度自信,桓石虔的槊法在实战当中运用得十分的凶险:当对阵当中两槊相交的时候,别人都是把对方的长槊拨开一定的幅度的时候才敢前刺的,而艺高人胆大的桓石虔总是在用自己的槊把对方的槊略略地把对方的兵器拨开后就会猛然地往前出击,往往当他把槊刺中对方的时候,对方的长槊也堪堪从他的身边穿过,不过因为桓石虔总是比对手出手快那么一点点,基本上没有对手能够在他面前走上一个回合。这桓石虔固然是一员集勇气、胆识与武艺于一身的虎将,他现在所带领的将士也都是千锤百炼的的军中精英。经过时间不长的一番长兵相接后,单兵作战能力较弱的燕军骑兵纷纷被挑落马下。

    燕军传统的训练项目都是围绕骑术、组织、勇气和服从等几个方面进行,至于个人的击刺技术倒不是特别的重视,因为慕容家族一向认为,在战场上的刀枪丛中,一个人就算有再厉害的武功都是无法施展出来的,只能依靠集体和组织的力量来碾压敌人,却没想到这次在疆场上与晋军进行游战的时候吃了大亏。这支晋军精锐骑兵无论在组织、勇气和服从方面都不弱于燕军,只是他们的骑术和战马的品质不如燕军,不过这时双方是在近距离进行长兵相接的对战,而不是比拼集团冲锋,所以燕军的冲刺优势并不能在这种情况下体现出来,而这支晋军骑兵无一例外的都是击槊的能手,对于这种在原地进行的接战自然是得心应手。对燕军来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皆是骑兵,一旦被从在马上打下来,那身上所披的几十斤重的铁甲可不是闹着玩的,说不定当堂就被对方的步兵瓮中捉鳖了。

    随着燕军精锐骑兵的纷纷落马,哪怕是身经百战的慕容垂也不禁为之胆寒,他心想再这样拼下去的话恐怕就连自己的老本都得赔光了。慕容垂很清楚地知道,就算再强健的战马,也不可能长时间地干冲刺的活,如果不能把晋军迅速击垮,一旦长时间地僵持缠斗下去,己军必定凶多吉少,再加上晋军里面突然冒出一群凶神恶煞般的人物,杀得燕军全都为之而气馁,再也提不起与他们接战的勇气,如果让这伙人继续扩大战果,恐怕将来自己要脱身都很难。经过一番的战场评估,慕容垂果断了地下达了退兵的命令。在听到了自己阵地后面的鸣金之声后,各处的燕军纷纷脱离战场并往自己的后方退去,这骑兵的好处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可以随时对步兵施以打击,在己方不利的时候也可以随时撤退,让追赶他们的步兵徒呼奈何。不过桓石虔身前的那股燕军就没有那么的好运了,正发挥到兴头上的桓石虔这时意犹未尽,他带领着虎贲营的这支精锐骑兵穷追猛打,把正在准备撤退的燕军扫荡得哭爹叫娘,叫苦不迭。

    以往在真正的战场上还少为人知的桓石虔突然在这场双方拼尽死力的恶战当中横空出世,杀得以往天下无敌的燕军骑兵无不闻风丧胆,桓石虔的名字从此变得异常的响亮。后来,有个曾经在他手下侥幸逃生的燕兵因得了疟疾而萎靡不振的时候,旁边的人为了捉弄他,就在他耳边大喊一声:“桓石虔来!”吓得这个惊魂未定的士兵当场就出了一身的冷汗,而随后他的这身疟疾却反而神奇地痊愈了。这个故事后来越传越神,以至于后来黄河以北的百姓就直接拿他的名字来驱赶疟鬼了。

    虽然把慕容垂的追军和伏军都击退了,可是,桓温沉重的心情并没有得以卸下来,他看着手下的将领们忙着指挥救治伤兵、打扫战场、结营扎寨,而自己却不发一言,他深深地知道,经此以一役,他手下的士兵已经折损过半,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北伐梦想恐怕就要永远地终结了。当大军结好营寨之后,已经是日落西山了,尽管鼻子中闻到了阵阵马肉的香气,可是,已经饥饿多时的桓温这时还是没有一点的食欲,他呆望着如血的残阳,心里感慨万千。这时,参军郗超上前禀告,经过初步的统计,不算那些溃散后离开队伍的士兵,全军将士当中保持完好无损的就只剩下约两万人了。桓温闻言不由得心中一阵黯然,他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回想当初出兵誓师的时候,咱们东路主力的北伐健儿可是足足的五万人哪!虽然之前经过几番大战,好在我方的损失一直都不是太大,记得直到从枋头撤退的时候,除了已经折损的士兵和留下来给毛穆之调度的士兵外,在自己手下还至少带着四万的兵马,可是这襄邑一战下来,自己的军队就已经损折一半了,这该是多么的可惜呢?多年以来北伐的理想算是完全落空了,今后自己的理想将何去何从呢?在这次北伐当中所牺牲的士兵,他们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有的士兵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唯一经济支柱,结果他们为了自己这个似乎有点不切实际的北伐梦想而成为了殉葬品,这又是于心何忍呢?当然,这一切都得怪那个不肯尽力的袁真,要是他能够按原定的计划打通石门水道,老夫又何至于如此狼狈地被迫撤军呢?我回去之后一定要彻查袁真这老匹夫不肯卖力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