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桓温回到金城拜见了褚裒这位炙手可热的朝中新贵后,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话:是安慰他失去女婿的悲伤呢?还是恭喜他成为了国之栋梁呢?
褚裒看出了桓温的窘态,反而主动的先去套近乎。褚裒是在女儿准备出嫁的时候才第一次真正认识到桓温这位如日方升的年轻人的,当时他女儿刚被挑选为琅琊王妃。在琅琊王安排迎娶王妃的过程当中,褚裒注意到了身位驸马的桓温的细致、周到、勤恳和干练,他认为桓温这人迟早是要出人头地的,因此虽然自己年长了好几岁,比桓温也大了一个辈分,但是对桓温还是很敬重的。这次他看到桓温被解除了徐州刺史的职务回到金城,又暂时对这位精明强干的人才没有什么合适的安排,就对他进行了一番的安慰,并且也对桓温曾花了大力气精心打造的政治样板工程——南琅琊郡的治理水平大加赞誉,两人还趁机大谈了一番国事。
褚裒字季野,是康献皇后褚蒜子的父亲。他的祖父褚(契中“犬改石”)素有器量,以才干能力著称,官至安东将军。褚裒的父亲褚洽,官至武昌太守。褚裒自少就有简傲高贵的风范,与杜乂齐名,声名冠于江左。褚裒最初被西阳王司马羕辟为掾属,又任吴王文学。咸和三年(公元328年)二月初八,苏峻攻破建康,挟持成帝。徐州刺史郗鉴当时升任司空,任命褚裒为自己的参军。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苏峻之乱平定,褚裒因功被封为都乡亭侯。又迁任司徒从事中郎,除任给事黄门侍郎。当康帝司马岳还是琅邪王的时候,准备要娶妃,朝廷精选了素有声名的名士之后,下诏聘娶褚裒的女儿褚蒜子为妃,褚裒此后就出任为豫章太守。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已即位为帝的司马岳立褚蒜子为皇后,征召褚裒入朝任侍中、尚书。褚裒不愿意在内廷任职,于是庾冰安排他出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守半洲。褚裒居官清廉俭约,虽然身为地方长官,还常派自己的童仆外出打柴。桓温的父亲桓彝曾经评论褚裒说:“褚季野有皮里《春秋》。”是说他表面不作评论,但在内心却是非分明很有主见。
在两人海阔天空的交流当中,桓温觉得褚裒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治理念与自己颇为吻合,双方的距离也就拉得近了一点。桓温在倾谈当中也透露了自己的北伐志向,对此褚裒点头表示赞同,而当桓温试图打听一下自己未来的去向时,褚裒却守口如瓶,不过他勉励桓温继续安心等待,只要他心存报国之心,朝廷上将来肯定会重用他的。接着褚裒还说道:“明天谢仁祖也要过来,你们多年不见了吧,这次又可以见面了。”
上次在处理袁耽后事的时候,桓温就没有多少机会和谢尚谈上几句,自从处理完袁耽的后事之后,桓温也没机会与这位以“妖冶”出名的小白脸谢尚会面了。“他终于弄出了个男丁了吗?他现在的清谈水平怎么样呢?怕已经赶不上我了吧。”桓温心里想。
到了第二天下午很晚的时候,谢尚才姗姗地到来南琅琊郡衙门。在得到衙吏的通传后,桓温与褚裒一起站立在客厅门口迎接这位风尘仆仆而来的少时情敌。当桓温见到谢尚时,他发现这个曾经的情敌已经从当年春光灿烂的小鲜肉变成了成熟稳健的大叔,不变的是他翩翩的风度和优雅的气质。桓温见此心中五味杂陈,他有点感叹时光对人的塑造能力,他也由此而惊觉自己也已经被时光与过去那天真无忧的顽皮少年所割裂开来,他真不敢想象未来的自己该是怎样的一番模样。
谢尚去年年底被任命为南中郎将,最近刚回建康接受任命,却听说镇守在金城的姐夫褚裒即将转往京口赴任了,他连忙专程赶来金城与褚裒会上一面。谢尚似乎对桓温的在场也没怎么吃惊,两人见面后就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的假装亲热,似乎在他们之间不曾有过任何的芥蒂。
在为谢尚接风洗尘的时候,桓温才赫然发现这风流才子居然还带了一个眉目清秀的女子伴随左右,桓温在内心替袁女正不值了一番后不免多瞄了那个女的两眼。谢尚与几个熟人寒暄一番后就向大家介绍说他的身边人就是他去年初在为江夏相的时候新收的侍妾宋祎,接着这宋祎就上前拜见众大人。桓温注意到褚裒眯着眼睛看这女子的时候,似乎联想到了些什么事情,但又欲言又止了。
当这宋祎向桓温躬身施礼的时候,桓温才发现隐藏在她轻裘大衣里面的身材是那么的窈窕纤长,再看细看她相貌的时候,但觉这个已经徐娘半老的女人有着一张非常细致清丽的面孔,肤光胜雪,眉目如画,除了些许岁月打磨的痕迹外,似乎不带一丝一毫的人间烟火味,她施礼后娴静地站在一边不说话,但是瑰姿艳逸,仪静体闲,一种稳重高雅的气质跃然欲出,桓温凭直觉感觉到她是一个见过大场面的人。
褚裒为谢尚和他的如夫人准备了“古董羹”来招待他们,袁乔与谢尚早就是熟人了,所以也就得以参加了这顿晚宴。在涮羊肉的时候,桓温发现宋祎的纤手十指纤长、皓肤如玉,就连吃肉的时候,都显得那么的从容淡定。席间褚裒谈及一些京中旧事,这宋祎竟然措辞得体,对答如流,可见她不仅阅历甚广,而且也曾久居建康,不知如何就让谢尚这花花公子能够从江夏得到了呢?桓温见袁乔尽管不怎么说话,但是他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嘴角总是噙着一些笑容,似乎这家伙知道一些底细。
用过羹食后,因为明天已经是沐日,褚裒建议大家一起去郡南面的射乌山去踏山远足。
晚上谢尚要和褚裒谈家事,桓温就把袁乔叫道了自己的房间,问他知不知道这宋祎的来历。
袁乔颔首道:“我这堂姑父新收的如夫人当年可是一个艳名远播的尤物呢,今天亲眼所见,果然名不虚传。”
桓温道:“看她虽然貌美,但是年纪恐怕比你堂姑父至少大上十来年,这里面肯定有她的过人之处!”
袁乔微笑道:“可不是吗!她据说是石崇宠妾绿珠所收养的一个孤儿,绿珠以善吹笛闻名世上,估计这宋祎的本领也不低。”
桓温道:“这绿珠当年为石崇而死,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莫非这宋祎已经五十岁啦!这个年纪都可以做仁祖的妈了,如何还做了他的如夫人。”
袁乔说:“应该差不多吧,据说当年石崇死的时候这宋祎才是一个几岁的小孩,后来不知道怎的就落在了王敦的手里。”
桓温摇头道:“这王敦残暴粗鲁,根本不会懂得怜香惜玉,这美人落到他手里料想也不会有些什么好结果。”
袁乔道:“是的,这王敦本是个好色之徒,因为纵欲过度,连身子都快要弄垮掉了,他的亲信钱凤等人就劝他保重身体,要干就要干一票大的。王敦病好后痛定思痛,发誓从此远离声色,当即就把歌妓小妾们全部遣散。估计宋祎就是那个时候离开王敦的。后来几经周折后,她到了明帝的身边。”
听到这里桓温惊讶得连眼珠都快要掉出来了:“什么,你说她还服侍过明帝?”
袁乔嘘声道:“小心隔墙有耳!”
待桓温平静后袁乔继续缓缓道:“至于她为什么能进皇宫我也不甚了了。有人说是因为她美貌过人而被明帝的手下发现,所以被推荐给了明帝的;甚至有人说王敦是故意遣散所有小妾,通过暗里的运作,让宋祎被引荐到明帝身边的。不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得到宋祎没多久,年方二十六岁的明帝就病到一病不起。”
桓温掐指算了一通后道:“就算绿珠死时宋祎七、八岁计,那么二十五年后明帝驾崩之时,怎么都有三十好几了,二十多岁的皇帝如此迷恋一个比自己年纪大七、八岁的女人,可见这宋祎不但貌美,而且一定会有非同寻常的手段!真不知道她用什么样的厉害手段打动了明帝,估计这世上就只有你堂姑父可以知道了。”
袁乔听到这里也忍不住轻笑了一声出来,接着又轻声继续说下去了:“关于宋祎这个人,朝中大臣议论纷纷,可就是没人敢跟明帝明说。一直等明帝病到奄奄一息的时候,终于有大臣鼓起勇气说:‘请皇上让宋祎出去,此人不宜再留在宫中。’大概明帝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他也想宋祎有个好归宿,于是问周围的群臣:‘你们当中谁想得到她呀?’,当时绝大多数大臣都选择了沉默,唯有吏部尚书阮孚说:‘愿以赐臣。’”
桓温道:“阮孚不是阮咸的儿子吗?据说阮咸当年也是个风流人物,彦叔你听说过关于阮咸的好色的典故吗?”
袁乔道:“当然听说过,阮咸的好色可是大大的有名。他的姑母有一鲜卑女婢,容貌甚美,阮咸竟然趁他姑母不在的时候敦伦了这个可爱的小姑娘。在他为母亲守丧的期间,他的姑母要返回夫家,本来他的姑母答应留下这个女婢给他的,后来不知道怎的他姑母又反悔了,走的时候就带走了小姑娘,当时阮咸正在会客,听到这个情况后马上借了客人的驴子去追。追上后穿著丧服搂着那婢女不放,其后两人共骑一头驴子回来,当遇到客人的诘问后,他还振振有词的说:‘人种不可失。’这鲜卑小姑娘肚里的‘人种’,就是阮孚了。”
桓温道:“我听说过阮孚为官清正,他哪养得起宋祎这般曾经花钱如流水的尤物?”
袁乔道:“他不但是清廉,而且还有好屐的特殊嗜好。当年祖约与阮孚同朝共事,祖约好财,阮孚好屐都是出名的。同僚们认为:人一旦沉迷在某项嗜好当中,对于人生来说就是一种拖累,是没有好结果的,但要评判他们之间谁更沉迷于嗜好当中就有点困难了。于是有好事者故意分别去两头走访。当第一站访问到祖约的时候,他正在整理财物,看见有客人来马上用身子去掩蔽它,顾忌得很。第二站去访问阮孚时,阮孚正亲手用蜡涂整木屐,因为木屐底上有齿,涂上蜡可以避免粘泥,行走自如。阮孚边涂整木屐边叹息着自言自语道:‘一个人一生当中不知要穿几双屐才算够啊!’经过这番的对比,人们都认为阮孚在对嗜好的痴迷上比祖约更胜一筹。”
桓温笑着道:“阮公的木屐这么有名,连我都想弄一双去穿穿呢。我要是他,钱只有那么一丁点,我真不知道是该养美女好呢还是养木屐的好。那么阮咸能够把宋祎养多久呢?”
袁乔道:“咸和初年成帝继位后,阮孚观察情势,预见会发生内乱,就要求调到地方上去任职,朝廷就派他出任镇南将军,总督交、广、宁三州军事,领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当他从建康出发后,果然发生苏峻与祖约叛乱了。据说阮孚行到中途就转向吴兴郡永康县明招山归隐,并向朝廷谎报自己中途得暴病而死,也不知道这件事真假如何。那时苏峻叛军很快攻至建康,朝中对阮孚的病卒一事也就不闻不问了。听说阮孚后来真的逝世以后,他们家属还曾上报朝廷,朝廷后来追加建墓于明招山。”
桓温道:“这阮孚阮遥集连一方诸侯的高官都不做,反而与美人享乐去了,这情怀也是让人醉了,不过我倒不太相信,何况吴兴郡与仁祖当官的江夏郡相距颇远,仁祖又如何能够得到这谜一样的宋祎的呢?”
袁乔道:“宋祎据说为石崇为荆州刺史时他的爱妾绿珠所收养的一个孤儿,也许是阮遥集去世后又流落回荆州也说不定,这个问题留着以后我向谢仁祖打听打听。”
第二天早上,众人用过朝食后就坐上了几辆牛车,往南门方向缓缓而行,走了六、七里路后就来到了射乌山的脚下。这射乌山是一座只有几十丈高的平凡小山,不过这山的来历却极不平凡,相传为后羿射日的地方。以褚裒为首的一行人下车后,就排成纵队陆续的沿着山路往山上走。因为这山虽然山体范围有十来里那么大,但是因为坡度平缓,走起来也不怎么费力,只是山路上不时有些斜生的杂木挡住去路,谢尚于是就抽出腰间别着的笛子,时不时地为大家拨开挡路的枝叶,充当起开路先锋来。
桓温于是折断了一根三尺长的树枝,笑着对谢尚道:“没想到仁祖这心爱的笛子原来还有开路的功用,不过这也太过暴殄了这清雅之物了,还是让我来为大家效劳吧!”
谢尚道:“我这根笛子就像是别人手中的如意一样,不拿在手里心就谎,今天难得拿出来为大家效力,元子你就别笑话了。”
袁乔这时走出来道:“这里属我的辈分最低,就让我来开路吧!”说罢就拿着一根树枝蹿到前面去了。
众人且行且说,一路上谈笑风生。那宋祎尽管看起来像个弱质女子,不过走起路来也没有一副香喘细细的样子,这一路上基本都能够跟得上。众人走了将近一个时辰后就接近山顶了,不过从这里再爬往山顶的这一段路就有点陡了,大家时不时的要攀扶一下身旁的树枝和石头。又走了盏茶时分,大家终于都登上峰顶了。
他们见山顶的坡地上的草长得明显比其他地方整齐,其中还有一种似兰似蒲的小草正开着星星点点的小白花,于是大家就决定在草地上歇息一会。
桓温略坐了一会儿后,不安分的他就走到一处面向北方的高地,站在那里遥望十里外的金城。七年多以前在他初镇金城的时候,就曾经爬上过这座山,也曾经在这山顶附近遥看金城,那时的金城是一个偏僻的小地方,日常使用的物料主要是靠几个大庄园内部的自给自足,民间的交易行为比较罕见。而如今的金城,因为有了一个草市的存在,已经颇有一番繁荣的气象了,至少生活的方便程度比以往要大为增加,否则以褚裒贵胄的身份也不会愿意镇守这里。而自己在经过一番顺利的升迁后,却遇到仕途当中的第一个低潮,且被这股潮流卷回到这个曾经非常熟悉的老地方,这是一番怎样的滋味啊!不过,桓温对自己一直抱有一番更高的期许,尽管他对金城有着深深的感情,但这里毕竟只是他人生当中的一个驿站,他相信命中注定在他的前面会有一片更大的天地在等着他的进取。
“北伐!北伐!”这时桓温心中发出了野心的呐喊。
当桓温转身回到众人当中的时候,袁乔正请谢尚吹奏一阕笛子让大家来欣赏一下,谢尚推辞说国丧期间不可音乐,褚裒则说只要不是吹奏喜乐就是无妨的。谢尚见这里最尊贵的人都这样说了,本来当场就想献技,不过又想了一下后,就对宋祎说:“还是让你来把那天下闻名的笛子给大家露一手吧。”
宋祎见大家都凝望着她,也不推辞,就站了起来,拿过谢尚递过来的笛子,先凝了一会儿神,又试吹了几个音,接着延长颈,奋玉手,摛朱唇,曜皓齿,就这样吹奏起来了。
喜爱音乐的桓温觉得机会难逢,就非常入神地进行了聆听。只觉得一开始笛声中正平和,意态适闲,令人像是看到了一副明媚的春光,又如行云流水般的抒怀解意和唯美绝伦,甚至似乎可以听到心花开放的瓣瓣舞动之声。
当人们正被引入懒洋洋的微醺当中,接着笛声就慢慢的急了起来,好像预示着即将有什么事情要发生,接着笛声开始高亢起来,人们好像听到了铿锵的杀伐之声,随之杀伐之声越来越密集,直至令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当声音激越高亢到无以复加,听众的情绪达到了顶点的时候,笛声却好像断了弦的筝一样,突然就掉了下来,让听众的心里突然落了一个大空。
当死寂般难耐的空虚慢慢地布满了人们的心灵的时候,笛声又开始慢慢的响起来了。不过这时的笛声已经变得低沉而忧郁,似乎在寻找些什么,在诉说着些什么,但白云悠悠,关山苍苍,孤城寂寂,前路茫茫,找来找去却都找不到要找的人,说来说去也无人愿意听你说的话。一时间既似柔肠百结,一时间又像是愁怨满腹;一时间正如美人迟暮,一时间又犹如英雄泪残。
接着,笛声开始变得转折起伏起来,时而激越如到处寻找出路,时而婉转如碰壁而回头。经过百转千回的尝试后,笛声又渐渐地回复淡然,似乎是在感叹,世事不过就是如此罢了,人生不过就是如此罢了,又何必追求什么呢,又何必计较什么呢,我们最终的结局,都不过是一抔黄土而已。笛声终罢,余音杳杳,犹如人生最后一声的叹息。
众人在笛声终了之后过了一会才缓过神来,纷纷向宋祎鼓掌表示赞赏,而此时的桓温却依然象失魂落魄般地沉浸在曲子的回味当中久久不能自拔,以致对大家的掌声和喝彩都不闻不问。
褚裒笑着说:“看来元子也是一个痴人呀,其痴迷处也不下于祖士少和阮遥集呢!”
对于皇外公的这番评价,大家都积极鼓掌以表示赞同,这时桓温才突然惊醒过来,似乎知道大家在说他。
褚裒道:“元子,你听得这么入神,你听出什么来了?”
桓温不好意思地说:“此曲的高深之处我也听不太懂,我只不过是觉得此曲触动了我自己的一些感怀而已。”
谢尚含笑道:“那你就跟大家说一下你的感怀呗!”
桓温于是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缓缓地谈起了自己的感想:“开始的时候,我听到了一派祥和幸福的生活,这正如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所以我感到很快乐。后来我听到了阵阵的杀伐之声,我想起了苏峻之乱的时候,我跟随父亲奋力与叛军抗争,直至父亲的遇难,是最令我激愤的时刻。不过后面的一段,就和我的经历似乎不太一样了。”
谢尚追问道:“那你后面又听到了什么?”
桓温想了一下,接着道:“我在笛声中听到了一个人在离乱之后到处寻找亲人,到处寻找依靠,但是蛾眉宛转,愁肠百结,找来找去都找不着亲人,反而被迫到处颠簸流离。他经常的追忆往事,缅怀过去,辗转反侧,孤枕难眠。可是,英雄有泪,不知道唤何人擦;美人有情,不知道向谁人诉。感慨之后,事已至此,他只好独自去面对这个困难重重的事实,期待重新遇上一个阳春季节。尽管前路漫漫也要挣扎前行,尽管道路艰险也要努力尝试。可是在经过无数次的挣扎以及无数次的碰壁之后,他最后终于只能回到了原地。人生倐忽如电,一晃眼半生已过,美人长门寂寞,志士白发空闲。真是道不尽的世途艰难,诉不尽的离愁别绪,吐不尽的委屈辛酸,叹不尽的世态炎凉。既然命运是如此的无奈,从此心灰意冷,安于现状。世事不过如此罢了,人生也不过如此罢了,就算你得意的时候再妖艳浮华,到最后还不是身埋冢头。一切都看透了之后,一声叹息过去之后,最后反而得到了超脱。”
当桓温带着满腔的感慨把话说完后,大家都转而望着宋祎,好像在焦急地问:“他说得对不对?曲中的真意是不是这样的?”却看见宋祎双目含泪,似乎就要脱眶而出,一时间竟说不出任何话来。然后大家也就觉得无需再问了。
过了好一会儿,才听见宋祎款款地说道:“这首笛子的曲目唤作《行路难》,是我根据一首汉乐府杂曲改编的,凝聚了我半辈子的心得体会,没想到被桓大人完全参破。桓大人真乃性情中人。”
褚裒道:“仁祖,你如夫人的这首曲子,你以往听过吗?”
谢尚汗颜道:“听过是听过,可惜我始终听不得哀怨的曲子,也就不会去深入考究其曲中的真意。”
褚裒笑对宋祎道:“如此看来,桓元子才是你的真正知音呀!”
宋祎道:“桓大人既然能够听懂在下的曲子,肯定是经受过离乱之苦的人,我相信他将来一定能够承担大任的。”
桓温连忙拱手道:“谢谢如夫人的夸奖,但愿日后还能够听到这天下一品的曲子。”
这时褚裒出来评价道:“仁祖和元子,一个是豁达,另一个是凝重,一个寄情于春花,一个蓄志于秋实,都是世上难得的妙人。仁祖觉得人生短暂,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波折,都要马上找到令自己开心的事由;元子却因为人生短暂,苦多乐少,所以要争取时间成就一番大业。如夫人身边既有一位懂得及时行乐的妙人伴着,又如伯牙一样找到了子期,真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不过,要是你在当初就能够预见到这种满意的结局,恐怕这感人肺腑的曲子也就作不出来了。”
众人听了皇外公的评语之后,再次表示一致的赞同。曲罢兴尽,大家也就都带着轻松的心情从原路下山了。
第二天的早上,谢尚和宋祎拜别众人后要返回建康了,众人一直把他们送到金城的南门,正在大家互相珍重一番的时候,桓温与宋祎的眼神有了一阵短暂的交流。当看到桓温用一种带有欣赏的眼光看着自己的时候,宋祎不禁心中一动,转身对身边的谢尚说:“谢郎!你这趟带我到金城来,让我的内心感到非常的安慰,我曾经梦想得到的一切你都已经给我了,不过我现在又多出一个想法出来,不知道谢郎能否应允?”
谢尚落落大方地说道:“只要我力所能及的,都会答应你的,如夫人但说无妨。”
宋祎于是恳切地要求道:“我曾经漂泊了大半生,现在唯一担忧的只是自己将魂归何处。如果谢郎能够答应在我去世之后把我葬在这对面的南山,我就再也无欲无求了。”
面对如夫人这个合情合理的要求,谢尚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望着谢尚的牛车渐渐远去,桓温的心潮还一直在荡漾,他根本没想到宋祎会有这般举动,也不知道她在谢尚生活中的出现对袁女正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不过他还是衷心的祝愿她有一个幸福的后半生,而且就因为宋祎临走前有这样的一个要求,在桓温心中对谢尚所存的一些芥蒂也就随之烟消云散。桓温心想:“要是长公主知道谢尚这风流情种得到了她父亲当年的枕边人,这心里面会是怎样一番的滋味呢?”
但是桓温最后决定,他自己决不会主动告诉长公主在这世上曾经有着这么一个循环的三角恋故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