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尚可喜坚决效忠大清王朝。他在康熙最狼狈的关头,用自己的部队牵制了各路反叛部队,着实功不可没。
但是,有两点他忽视了,第一,在撤藩问题上,康熙并不是一个很讲信用的人,第二点,他的手下并不是铁板一块。
在一开始,尚可喜龙精虎猛的时候,他还能凭自己的威望,镇住大伙,可是随着战争的进行,本来就准备回家养老的尚可喜身体每况愈下。
面对广西、福建、湖南的叛军,尚可喜实在是有心无力。甚至自己的内部,都有不少将领投向了吴三桂。
比如高州总兵祖泽清,就依然叛变了。当然,这位祖泽清是祖大寿的儿子,吴三桂是祖大寿的侄儿,他的确有充分的理由帮助吴三桂。
这位祖泽清打仗还是蛮猛的,他可能继承了祖大寿当年的优良基因。他一度打到了省会广州的外围。
此时,尚可喜面对吴三桂、耿精忠、台湾郑经以及自己内部的夹攻,怎一个惨字了得。
为此,尚可喜屡次向康熙请求支援。对于尚可喜的请求,康熙倒是十分积极地调兵遣将。
无奈,过了十几年的地主生涯,八旗部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都是有家产的人了,指望他们拼命,是不太现实的。
所以虽然康熙多次下令,让援军杀开一条血路,救济尚可喜,无奈大家都不愿意送死,所以自然也无法打通广东和清朝的通道。
要说尚可喜,那对清王朝是真的衷心啊,可能他自己觉得吴三桂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真是这样,说明老家伙的眼光还是毒辣。
在这种危急的关头,尚可喜干了一件让康熙十分感动的事情,他在家里准备好了薪柴,准备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以死殉国。
可惜的是,他想成仁,不代表其他人也想成仁,特别是他的儿子尚之信。
要知道,尚之信对于康熙是比较失望的。之前尚可喜请求把爵位世袭给尚之信,康熙果断的偷换概念,在尚之信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疤,要让尚之信再相信康熙实在是有点困难。
所以他也并不认可他老子应该忠于康熙的想法。
在尚可喜掌管广东的时候,这个问题是不太要紧的。但问题是,现在尚可喜都病得快挂了,所有的大事都已经由尚之信做主,所以尚之信改变了尚可喜的既定政策。
为了防止他生病的老子再参和,尚之信果断地软禁了自己的老子,眼看着各路大军兵临城下,尚之信识时务者为俊杰,于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发动叛乱,宣布投靠了吴三桂。正是这次投靠,尚之信未来的命运可以说已经彻底奠定。
虽然费了不少劲,但是总算争取到了广东,这下吴三桂终于没了后顾之忧,他这才松了一口气。
半壁天下已定,吴三桂正式邀请耿精忠,郑经,尚之信举行会议,他们划清各自的疆界,建立了抗清民族统一战线,决定共同北伐,他们还相约一起去南京祭祀明太祖。如果大家真能齐心合力,以汉族人的人口数量,把满洲人赶到关外去,还真不是太难的事情。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就在尚之信投降不久,大家正式出兵北伐。
吴三桂率军10万,从松溪攻击长江防线;耿精忠率军5万,攻进江西,浙江;郑经出兵沿海,沿海城市频频告急;而在四川的王屏藩,终于修好了风县栈道,开始攻击陇右地区。
几路大军同时出发,可想而知,康熙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但是经过了布尔尼之变的洗礼,此时的康熙,已经不是刚开战时的毛头小子了。
鉴于吴三桂等人的攻击力一时非常强大,因此康熙把大家叫过来开了一个作战计划。
在讨论作战计划的时候,诸位大臣一致认为,当务之急是重点防守。对于这个方案,康熙是比较认可的,但是对于这个方案,康熙进行了一次小的改动,而这个改动,证明了康熙此时已经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成熟政治家了。收缩防线,避其锋芒,是一定都要实行的。
但是,在防守的同时,还要进行反击,而要反击,需要选择一个突破口,康熙把目光,指向了陕西。
事实证明,康熙这一次的选择,是决定性的。
现在陕西的形势非常糟糕,四川的叛军由王屏藩率领,正向平凉进发,如果与王辅臣会师,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很有可能经过川陕直捣北京。要知道,出了函谷关,到北京之间的一千多公里路程,是无险可守的。大家如果还有印象的话,这也正是当年李自成攻取北京的路线。
不过康熙不是崇祯,吴三桂也不是李自成。
康熙此时已经认识到,陕西之所以摆不平,兵力还是在其次,关键是要会用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康熙寄出了他的杀手锏就是在布尔尼之变中立下头功的图海。
经过布尔尼之变,图海已经成为康熙手底下的红人了。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二十六日,康熙在太和殿设宴为图海送行,并亲自将图海送到北京郊区,图海率领为数不多的部队匆匆忙忙向陕西出发。上一次,莫洛也是带着一腔热血去陕西上任的,结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同样的机会,图海成了一代名将。
这就是水平,这就是差距啊!
图海临危受命,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图海到达了平凉前线。尽管王辅臣的名声很大,但是图海并没有被王辅臣吓到,相反,图海对前线的形势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从这一点上看,图海的确是有两把刷子的。
经过调研,图海发现平凉城坚如磐石,大炮都打不动,正面强攻只能损失惨重。
但是他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王辅臣在平凉北山,即虎山墩山上留守兵1万,全部军队都鞍不离马、甲不离身,随时严阵以待。图海非常明白,王辅臣绝对不是一个容易搞定的对手,在这个地方屯兵,王辅臣绝对不是因为特别留恋这个地方。所以他进一步侦查发现,平凉城的城北直通虎山墩,这是王辅臣的粮饷运输线,他可以从容的运输自己的钱粮入城。
从这件事情看来,图海还颇有间谍的天赋。
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图海决定,对王辅臣釜底抽薪。三国演义里面,多次讲到攻击粮道瓦解敌军的计谋,这本书,图海肯定读过不止一次。
因此,图海发动了对虎山墩的攻击。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对于进攻方的图海来讲,打虎山墩是仰攻,换句话说,地理位置对图海非常不利。所以这一仗打得非常惨烈,王辅臣确实是一员猛将,他的部队凭借着有利地形,多次打退清军的进攻。清军损失惨重,战争一度呈胶着状态。
战斗从上午打到了下午,毫无进展。但是图海不愧是一个善于激励士气的高手,要知道,在布尔尼之变中,图海就是靠激励士气最后取得胜利的。
这一次,图海再次使出了他的绝招,他斩杀了一员后退的士兵,然后挥舞着带着人血的刀大喊道:“后退者,格杀勿论。”
这一招确实很震撼,进攻是死,后退也是死,后退死了什么都得不到,战死了还有抚恤金,这个仗,大家都会算。所以清军继续玩命的进攻,王辅臣终于也顶不住了,最终不得不退回了平凉城。
三国演义的确是一本奇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还真的是一本兵法教科书。虽然清军为了攻克虎山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确实非常值得。虎山墩的失陷对于王辅臣来说是致命的,现在的平凉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成了一座孤城。
王辅臣彻底走到了悬崖边。不过此时,图海做出了一个非常让人意外的举动,这个举动表明,图海无愧于名将的称谓。
图海没有急于攻城,而是采用远程攻击,用大炮轰击王辅臣的军营。当然他并不是期望靠远程攻击就攻下城池,图海有另外一个目的。大炮对图海来说,仅仅是一个辅助手段,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吓唬吓唬人的。
图海的目的代表了战争的更高层次不战而屈人之兵。
从图海的一贯表现来看,图海打仗有个重要的特色:因地制宜。
要知道,此时图海手下的兵不是很多,而且非常疲劳。虽然王辅臣手下的兵也并不是太多(如果很多的话,就去支援虎山墩了,他不是不知道这个地方的重要性),但是有句成语叫困兽犹斗,如果真的直接攻城,首先不一定能攻下,及时攻下,付出的代价也很惨重。而且如果一旦攻不下来(我认为这个概率的可能性在90%以上),一旦让王辅臣打出士气,后果不堪设想。
一般情况下,图海并不是喜欢拼消耗的将领,大家可以参见图海和李来亨之战,图海在绝对优势之下,为了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图海采取了围而不攻、断水断粮的措施,最终成功地瓦解了李来亨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