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890年代的时候,煤炭工业虽然从资本和利润上来说都已不是英国的绝对支柱产业,但是却直接和间接解决了英国上百万人口的就业问题,因此英德煤炭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但是随着深入的了解,索尔斯伯里内阁深感无从下手。因为从自由贸易的立场出发,这根本就是无法解决的,除非英国也大规模引进非洲劳工。
不过这种想法在英国国内却是行不通的,英国的工会组织比德国强大,自由主义思想也更加根深蒂固,他们不可能容许在国内的任何行业大规模使用非洲劳工。此外,德国的非洲劳工是由陆军总参谋部具体组织安排的,但是英国陆军却无法承担这种份外的职责。
1898年底,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访问了柏林,希望就此事和德国达成一项旨在限制德国煤炭商人削价竞争,保护英国煤炭企业利益的协定。
威廉对此十分重视,在比洛的陪同下专门接见了格雷。
“陛下,我不止一次向比洛外长还有哈斯菲尔德大使强调,英俄协约的本质在英国来说更多是了羁糜俄国,使这个野心勃勃的国家变得更为可控。这一点,诚如十年前俾斯麦首相对索尔斯伯里首相说过的那样,德国对于哈布斯堡的支持也是为了维持欧洲的和平,仅此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彼此控制俄奥两国的冲动,那么欧洲就会实现持久的和平。这一点符合我们两国的根本利益。”格雷首先就英俄关系向威廉重申了英国政府素来的态度。
要说格雷的这种表述的确不算错,但是他刻意忽视了由于英俄之间的特别最惠国待遇使德国商品被排挤出俄国的事实。
“我相信索尔斯伯里首相对英德关系始终抱有真诚的态度。但是这不应成为干涉两国商人之间自由竞争的理由。”威廉和蔼的说道。
格雷虽然已经40多岁,但是长相十分年轻,让威廉觉得和自己有种同龄人的感觉。
“就我所知,英德两国的煤炭企业如果在意大利地区实行分区域以统一价格销售,那么彼此的利润都会增加,而现在这种恶性竞争的情况终究是对双方都没有好处的。”见威廉明显不愿干涉市场竞争,而且对把商业问题和国家关系结合起来的方式十分反感,所以格雷只好从纯粹的商业角度加以劝说。
“我听说我国的最大煤商施廷内斯先生曾经和贵国的商人商讨过此类事情,但是没有取得结果。这种情况下。我们双方政府恐怕也难以协调他们的利益。”威廉不紧不慢的说道。
“现在的问题是施廷内斯先生拒绝就此事再次和我国商人展开会谈。所以我恳请陛下劝说施廷内斯先生继续回到谈判桌上。我现在最为担心的是,假如我们两国在煤炭贸易上的商战继续升级,那么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的关税和经济政策,毕竟贵国使用非洲劳工和组建行业卡特尔的事情给我国国民的印象十分不好。索尔斯伯里首相让我转告陛下和比洛外长。在最近一次的保守党内会议上。张伯伦先生已经打算把关税政策的矛头由美国指向德国。这是个十分令人遗憾的消息。”格雷以英国绅士特有的微笑,软硬兼施的向威廉说道。
“这的确是一个不太妙的消息。请贵大臣带我向塞西尔侯爵转达谢意,我会尽快责成内阁开会讨论此事。并给予贵国政府确切的答复。”威廉简短有力的回答道。
送走了格雷,威廉迅速召集瓦德西内阁的部分成员以及煤炭业界人士,倾听他们的看法。按照威廉的本意,此事有必要向英国妥协,否则一旦张伯伦的帝国优惠制进一步扩大,或者关税政策转向贸易保护,那么对德国在未来的海外贸易是极其不利的,尤其是两国的特别最惠国商约在1902年即将到期。按照1895-1897年间的经济数据,德国对英国本土及其殖民地的出口,占据了德国海外贸易份额的三分之一强。
不过,威廉的想法并未得到业界和内阁官员的支持。
以施廷内斯为首的煤炭业者并非不想和英商议和,但是对于英国人提出的条件不尽满意。施廷内斯认为,德国在海外的市场份额应该是全球性的,也就是除英帝国范围以外的所有实行准自由贸易的地区,或者英德两国均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地区。
这将涵盖除了俄国和美国以外的几乎世界上的所有国家,而上述两国均为产煤国,美国仅少量进口英国无烟煤而基本不进口德国煤炭,俄国则给予了英国在关税上的特别优惠,所以德国无法在彼得堡和英国煤炭进行有效竞争。
英国煤商则坚持将市场协调的地区限定在意大利和巴尔干地区,他们认为,在缺少大规模商船队的支撑下,德国煤炭是无法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和英国展开竞争的。
此时,虽然德国的造船业飞速发展,蒸汽动力的钢制商船的总吨位已经上升到100多万吨,但是和英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仅仅相当于后者20%,当然,即便如此德国依然在1897年超越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航运国。而英国的蒸汽商船队规模超过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
煤炭作为一种散装货物,在大部分时候是由不定期货轮从英国运往全世界各地的,这种航运上的安排决定了其低廉的运费,像这种单位重量价值很低的大宗商品也只有靠这种航运政策才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否则长途运输的费用会大大超过商品本身的价值。
普鲁士的贸易大臣认为,如果把英德协议的范围扩大到地中海沿岸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那么德国是可以感到满意的,因为再远的地方,德国煤炭缺乏足够的航运支撑,难以大规模和英国有效竞争。
不过财政大臣认为,如果单从扩大销量而非利润的角度考虑,广泛的自由竞争才是德国获得长久利益的保障,他认为在无法获得国家补贴的情况下,英国煤商迟早会从德国占据优势的地区消失,届时德国就可以垄断这些地方的煤炭供应,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
即使这个时间比较漫长,由于煤炭低价倾销会造成的总体需求的扩大,因此对于德国在未来也是大有裨益的。
瓦德西也认为单纯从商业和国家收入的方面考虑,首选英德两国在全球市场实行1:1的配额销售,其次就是自由竞争,后者会导致英国煤炭企业长期缺乏利润而濒于破产。
“以当前的贸易数据看,英国1.8亿吨的煤产量中出口8000万吨,而我们不考虑炼焦煤的出口,则只有2000万吨。也就是说,全球的动力煤总的市场规模是1亿吨,亚洲和南美虽然当前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大,但是增长十分迅速。总的来看,如果继续执行自由竞争的政策,并且得到劳工处和航运部门支持的话,在全球需求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煤炭产量会在五年后翻一倍,达到2.2亿吨的规模,而英国的产量不仅不会增长,甚至有可能略微下降。双方占据国际煤炭贸易的市场份额会也从现在的2:8转换为8:2,这将使德国煤炭在部分海外地区形成垄断地位,因此威斯特伐利亚和西里西亚煤炭商会认为,全球范围内的自由竞争是当前的次优选择。同时,这也是英国同行最不愿看到的结果。”施廷内斯分析道。
“假如施廷内斯先生的分析是正确的,”瓦德西踌躇满志的说道:“那么对于英国人来说,在全球范围内和我们分享市场将是他们最为现实的选择,这至少可以保证他们海外贸易的利润不会大规模的持续减少。至于劳工处的支持则丝毫不必担心,航运方面,我国当前新船的开工规模达到了英国的40%,考虑到我国出口货物的总价值、总吨位尤其是总体积大大低于英国,所以当我国的商船队规模达到英国的35%,我们就足以支撑起德国煤炭在全世界市场的优势地位。这一天不会太久,快得话也许三至五年就可以实现。”
十天后,英德煤业谈判因双方观点差距过大而告破裂,尽管在最后时刻,英国表示愿意分享整个波罗的海和东地中海沿岸的贸易,不过还是被德国代表团拒绝了。
同一时间,德国驻伦敦大使哈斯菲尔德正式照会英国外交部:德国政府认为由政府出面干预煤炭贸易有悖自由贸易的传统,也有悖于自由竞争的商业精神,德国政府在现阶段不会考虑。
威廉对于这一结果多少有些担忧,虽然在此前的会议上,赫伯特提出了和英国谈判破裂将会影响英德关系的看法,不过却被瓦德西本人以及企业界毫不犹豫的忽视掉。
接下来,英国会采取何种报复措施?德国由此获得的每年大约1500万英镑的收入是否值得呢?威廉怀着有些不置可否的心情迎来西元1899年。由于他的穿越,本位面的世界历史已经发生了太多的改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美西战争还有木有?日俄战争和布尔战争还有不有,他心里真是一点底都没有。(。。)
ps: 有读者对上一章关于新普鲁士的安排有所质疑,在这里希望读者诸君相信自由的近代史功底和逻辑分析能力,任何重大事情都会有缘有灭有因有果,本书就严谨性和规模的宏大而言在近代德国历史穿越文中无出其右,诸位有任何质疑都可以耐心等待后续章节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