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飘落,教堂里彻夜唱着赞美歌,又是一年的年末了。
“陛下,阿根廷的事情有结果了。”
“哦,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就在阿根廷各方达成宪法大纲和过渡政府的协议后,瓦德西赶忙将消息汇报给威廉,因为这件事是威廉一直以来就挂在心上的。
“好坏参半。各方明确了哈尔德作为阿根廷独裁者的身份,明确了在阿根廷建立一个政教合一国家的目标。不过土地改革等现实的利益分配问题被延后五年,做最终解决。也就是地产面积在四万公顷以上大地产者五年内必须出售多余的地产,否则五年后将会被政府强行拍卖。此外,新政府明确继承了原有的国际条约和债务,也认可了哈尔德之前和我国贴现公司签署的贷款协议,金额总计4200万马克。”
“那坏消息呢?”威廉靠在高背椅子上,懒洋洋的说道。对于这个哈尔德他是越来越有兴趣了。
“哈尔德拒绝了赫森提出的有关库恩时期和我国的所有债务协议,哪怕按照本金的一半归还都不行。”
“本金是多少钱?”
“按照贴现公司的说法,协议金额是2500万马克,实际本金是1700万马克。”
“那没多少钱,而且商人们的话也不能全信,我估计本金有2500万马克的一半就顶天了。”
“这笔贷款是由克虏伯公司和贴现公司风险共担的,所以对于两家公司来说损失不算太大。而且只要哈尔德承诺归还后来的借款,那么他们就有赚不赔了。”
“嗯,这就是坏消息吗?”
“真正的坏消息是,新政府明确了对于胡胡伊的主权要求,并被写入宪法。据说这是哈尔德个人一力要求的,他说他的目标是要在整个拉美建立一个天主教国家,所以胡胡伊仅仅是第一步。”
“如果我们不归还,你觉得他是否会动用军事手段?”威廉漫不经心的说道。
“连赫森都说这个人根本难以捉摸,他私下曾经和赫森说过,他并非嫉恨俾斯麦在文化斗争期间对他叔父的冒犯。只是胡胡伊作为阿根廷前政府在困难时期不得已而卖出领土必须要收回。他说这是他对他部下的高乔人和全体国民的承诺。不过,他也表示日后会善待每一名德裔的阿根廷人。”
“哼……”威廉冷哼一声道,“他自己就是个正儿八百的德国人,还什么善待不善待的。”
“总参谋部美洲处的人分析说。哈尔德此举意在增强自身地位的合法性。虽然教皇授予了他阿根廷护教者的身份。但是德裔在当地毕竟是极少数,如果我国在新普鲁士的领地始终保持下去,那么难免会成为反对势力的话柄。尤其他还是在我国的支持下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嗯,这个分析还是有些道理的。如果换做我在他的位置上,也许会提出更为严厉的条件也说不定。”
“他对于事情的最终解决提出了五年的缓冲期,他希望在五年时间内通过双方的谈判,合理解决此事。”
“新普鲁士是我们费尽波折和心血才换来的,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轻易交给阿根廷人,先走一步看一步。另外,向新普鲁士移民的事情一刻也不能耽误,安托法加斯塔的通海铁路已经建成,以后移民直接从太平洋海岸登陆,也省去了穿行大半个阿根廷国土的麻烦。”
“对了陛下,说到安托法加斯塔我还有个好消息。西里西亚的施图姆男爵,就是开采铅锌矿的那个西里西亚最有富有的家族企业的老板,最近在该地区勘察到一座大规模的铜矿床。今年以来,全世界的铜价上涨了25%,我们在萨克森的铜矿产出早已不够国内日益发展的电缆工业所用。所以,这可真是个很及时的发现。”瓦德西笑着说道。
智利北部蕴藏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铜矿资源,威廉自然是知道的,而且这些铜矿大多是露天矿场,便于开采。只不过他没想到德国已经控制该地区那么多年才刚刚勘探成功,看来探矿在现实中还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四年前,当哈尔德拒绝承认库恩签署的割让萨尔瓦和福摩萨的秘约的时候,威廉就很是失落,如今,胡胡伊若是不保,这么多年在南美洲算是白折腾了。
本来,按照威廉的计划,如果顺利拿到福摩萨,那么依靠对巴拉圭的大规模贷款,是可以取得查科地区主权的。因为巴拉圭民粹派上台后面对反对势力的反扑,一刻都难以消停,几年时间下来不但没有归还向马克西米连伯爵借下120万英镑的“劳军费”,而且贷款也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由于胡胡伊和查科大平原是不接壤的,所以在没有拿到福摩萨以前,威廉也不着急迫使巴拉圭政府履行协议。如今看来,这一步是走对了,既然无法获得福摩萨,那么一个孤立的查科纵然面积够大,但由于交通极其不便,也难以发挥出什么价值。
更何况玻利维亚对查科也有主权要求,因此在利益不大的情况下,应该竭力避免树敌过多。
让威廉感到郁闷的消息还不止这一个。
德国煤矿大规模引进非洲劳工的事情由于动静实在太大,以至于在全欧洲都闹得沸沸扬扬。英国和法国的人权组织已经上诉到刚刚成立的海牙国际法庭,要求德国政府停止这一新型的“贩奴”行为。
尤其是英国泰晤士报对该问题的持续报道已经在英国民众中间引起极坏的反响,使得德国的国际声誉严重受损。毕竟组织黑人劳工是总参谋部出面的,德国政府说什么都脱不开干系。
1898年初以来,由于德国采煤成本的下降,西里西亚煤炭得以大规模销往柏林地区,这是英国煤炭在海外的最大市场,占据英国外销煤炭的20%份额。
历史上,德国煤炭企业是在1912年才在柏林地区取得对英国煤炭的微弱优势,而且是靠零利润倾销取得的,即使如此,英国依然保有柏林煤炭市场25%的份额。
现在可好。廉价的西里西亚煤炭依靠零利润倾销的手段几乎将柏林市场上英国煤赶尽杀绝。这自然是施廷内斯的杰作。他所领导的德国煤业卡特尔通过对各个地区销售价格和市场份额的严格规定,鼓励西里西亚煤炭企业向柏林倾销。虽然短期内是没有利润甚至是赔钱的,不过一旦英国煤炭退出柏林市场,那么再想进入就很困难了。因为下游经销商队伍一旦崩溃。短期是难以重新建立起来的。到时候就是把价格降得再低也休想把生意做成。
为了对抗德国企业的倾销,英国煤炭出口商被迫大幅降低销售价格,但是当无钱可赚后只能停止销售。英国煤炭企业缺乏统一的销售组织。出口商则更是由无数个小的商行和航运公司组成,因此在和德国煤炭卡尔特的强大竞争下迅速败下阵来。
如果仅仅是失去了柏林市场还不足以令英国人彻底恼火,毕竟柏林是德国的首都,德国的煤炭在德国自己的地盘上降价销售也没什么好说的。不过,随着巴伐利亚至威尼斯的铁路竣工通车,萨克森地区的硬煤开始大量出现在亚平宁半岛。
原来在铁路没有修通前,整个意大利地区只有伦巴第北部靠近瑞士的地方使用德国鲁尔供应的煤炭,因为该地区距离意大利港口较远,而距离鲁尔区距离较近,加上瑞士铁路公司给予了较为优惠的运价,所以鲁尔煤炭在出厂价较高的情况下还能控制这一小片市场。
不过当德国自己的铁路修通后,国内铁路公司制定的运费更为优惠,加上采矿成本也大大降低,德国煤开始逐步向意大利其他地区销售,蚕食英国的传统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施廷内斯本意是想和英国煤炭企业联合会商讨一个统一售价和划分市场份额的双赢办法,不过英国商人不甘心自己的传统利益就此丧失,在几次商议无果后,施廷内斯只得再次祭起价格战的大旗,以迫使英国人就范。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煤炭商人一方面发动舆论攻势攻击德国煤矿的“非法用工”,另一方面则寻求政府的帮助,希望内阁向德国方面施加压力,迫使其放弃在国际市场上和英国的竞争。
这种异想天开的打算自然是毫无成效的,虽然英国国内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对德国“奴隶煤”的声浪,但是无论意大利还是法国的商人都不会放着便宜的德国煤不用,去买价格更高的英国煤,至于德国煤和奴隶有什么关系可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从1895年初至1898年底,德国硬煤的月产量从500万吨增加到1000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25%。另外,作为电煤和机车用煤的低热值褐煤的产量也大幅增长,这种煤是德国的特产,在整个欧洲只有德国有规模巨大的蕴藏量。褐煤都是露天开采,压成煤砖后就近销售,褐煤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很小,基本不使用非洲劳工,也不用于出口。
1898年德国1.1亿多吨硬煤产量中,出口3500万吨(不包括关税同盟内部销售),其中制成焦炭销往法国和比利时的约占1500万吨,剩余的2000万吨主要出口至意大利和巴尔干南部地区,挤占了当地英国煤的市场份额。(。。)
ps: 为了把故事想得周全,更新比较慢,希望大家多包涵。如果觉得每天看着不过瘾,建议隔几天看一次,内容会多一些。这本书耗费了自由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希望大家觉得好就在章节末尾时点下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