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 > 章节目录 第二十四章 节 一沙一世界
    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中有一篇《从孩子得到的启示》,言羽年少时读到,十分喜欢: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岁的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我随口问:“你最喜欢甚么事?”

    他仰起头一想,率然地回答:“逃难。”

    我倒有点奇怪:“逃难”两字的意义,在他不会懂得,为甚么偏偏选择它?倘然懂得,更不应该喜欢了。我就设法探问他:

    “你晓得逃难就是甚么?”

    “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啊!原来他的“逃难”的观念是这样的!他所见的“逃难”,是“逃难”的这一面!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

    。。。成年人对逃难原因和逃难场景情形的描述略去。。。

    次日,我同一邻人步行到故居来探听情形的时候,青天白日的旗子已经招展在晨风中,人人面有喜色,似乎从此可庆承平了。我们就雇汽车去迎回避难的眷属,重开我们的窗户,恢复我们的生活。从此“逃难”两字就变成家人的谈话的资料。

    这是“逃难”。这是多么惊慌,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然而人物一无损丧,只是一次虚惊;过后回想,这回好似全家的人突发地出门游览两天。我想假如我是预言者,晓得这是虚惊,我在逃难的时候将何等有趣!素来难得全家出游的机会,素来少有坐汽车、游览、参观的机会。那一天不论时,不论钱,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举行这游历,实在是人生难得的快事!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这快味!他们逃难回来以后,常常拿香烟簏子来叠作栏杆、小桥、汽车、轮船、帆船;常常问我关于轮船、帆船的事;墙壁上及门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笔画的轮船、帆船、亭子、石桥的壁画出现。可见这“逃难”,在他们脑中有难忘的欢乐的印象。所以今晚我无端地问华瞻最欢喜甚么事,他立刻选定这“逃难”。原来他所见的,是“逃难”的这一面。

    不止这一端: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洋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白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一切建设,一切现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点缀,装饰。

    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他学习!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后来言羽终于无意间了解到宇宙本源的虚空真相,明白了宇宙万物统一的万有之道,方才醒悟,原来很多事情,的确只有小孩子,小时候看得最明白。

    而世间很多大道至理,其实因果循环,冥冥中早有天意,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传达,最终激发最初的种子萌芽。

    正如谁又能料到,丰子恺信手拈来的几笔缘缘堂随笔,竟也能影响他百年身后事,甚至令到其之前千年万年前的一位混世魔王竟也觉醒转世?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其实说到缘缘堂,颇有些因缘际暗含其中。

    1927年,丰子恺皈依弘一法师,在江湾永义里的寓所举行了仪式。丰子恺并请弘一法师为自己的住所取名。尊弘一嘱,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了许多他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遂名寓所为“缘缘堂”。当即请弘一法师给写“缘缘堂”横额。后丰子恺几经迁移,又于1933年在故乡石门湾老屋的后面,建造了“缘缘堂”。

    少年时的言羽,虽然因为鼻子做了手术,更能静思入定,但年少懵懂,并不了解自己的梦中神通。而在沉静入定的梦中,更是千奇百怪,无所不包,少年对诸多灵异神通尚无所知,更多的只是疑惑和恐惧。特别是时常梦见从高处向深处坠落,直落下无边无尽的黑暗深渊,每每从梦中惊醒,总会惊出一身冷汗。

    直到多年以后,言羽方才了悟,其实无念则静,静则通神,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而世间万物,无不相通,皆可通神,是以所有的艺术创作灵感,其实都离不开创作者内心深处那一份真正入静而忘我的宁静和淡泊。

    而只有经历过后来生活的奔波劳苦,言羽才会明白,年少时那一份痴心求学的赤子之心,和一个可以让小孩子安心读书的稳定的求学环境,是多么的来之不易。相比之下,古今中外很多的文人学者以及科学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比如丰子恺,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逼近石门湾。战争的炮火终于威胁了丰子恺在“缘缘堂”的平静淡泊的生活。丰氏一门是个大家族,战争一吃紧,亲戚们纷纷迁回了石门湾。此时,距石门不远的松江、嘉兴等地已被战火炸得不成样子,可子恺对留还是走仍然犹豫不决。这一手经营起来,并平安生活了多年的缘缘堂,怎么舍得丢弃呢?

    阴历九月二十六,正是子恺四十岁生日。子恺把远近亲朋请到家里吃饭。堂上虽是红烛高烧,满屋气氛热烈。然而,宾朋们的谈话,所涉及的几乎都是战事。

    “哎呀,这几天火车),却集中了99%以上的质量和角动量。人们不禁要联想,难道原子本身是一个“小宇宙”?或者,我们的宇宙,是由千千万万个“小宇宙”所组成的,而它反过来又和千千万万个别的宇宙组成更大的“宇宙”?

    而科学与艺术相通,这很容易令人想起威廉.布莱克(ildflower*一花一天堂

    holdinfinityinthepalfyourhand只手握无限

    andeternityinanhour刹那于永恒

    。。。

    而这也正合了佛法“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之意。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一粒沙中看见世界”呢?

    有科学家发现,宇宙的确在不同的尺度上,有着惊人的重复性结构。比如原子和银河系的类比,原子和中子星的类比,它们都在各个方面--比如半径、周期、振动等--展现出了十分相似的地方。

    如果你把一个原子放大10^17倍,它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就和一个白矮星差不多。如果放大10^30倍,据信,那就相当于一个银河系。当然,相当于并不是说完全等于,我的意思是,如果原子体系放大10^30倍,它的各种力学和结构常数就非常接近于我们观测到的银河系。还有人提出,原子应该在高能情况下类比于同样在高能情况下的太阳系。也就是说,原子必须处在非常高的激发态下(大约主量子数达到几百),那时,它的各种结构就相当接近我们的太阳系。

    这种观点,即宇宙在各个层次上展现出相似的结构,被称为“分形宇宙”(fractaluniverse)模型。在它看来,哪怕是一个原子,也包含了整个宇宙的某些信息,是一个宇宙的“全息胚”。所谓的“分形”,是混沌动力学里研究的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展现了复杂结构是如何在不同的层面上一再重复。而宇宙的演化,其实也遵从了某种混沌动力学的分形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