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愤恨龙灏这个‘伪君子’说的与做的两不一样,李鸿章还知道,北洋水师在东亚强大无敌的神话算是破灭了!
从当初刚成立时炮轰日本海港的风光,到得现在被人击沉一艘炮舰,然后连带着‘镇远号’在内的十一艘炮舰像丧家犬一样驱赶着蜷缩在这个破烂小港口里……北洋水师的外强中干,内里的空虚,恐怕在此战之后,会被许多有心人看出来。
李鸿章那保卫大清、巡视四海的梦想,仿佛一个泡沫般,就要破灭了!
等李鸿章喋喋咒骂完,林泰曾又说道:“大人,那位艾世丽公主不仅宣布会参加关税分配会,而且她在昨天还向国际发布通电,公布了奥匈帝国与龙灏的炼金国合作的事实,这位公主说,会从龙灏那里购买十艘潜水艇,组成奥匈驻远东的‘护龙’舰队,以确保奥匈帝国在亚洲的利益!”
“护龙,念龙……龙,又是龙!”
李鸿章再笨也听出来了艾世丽对龙灏的眷恋,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打脸,他气得浑身如筛:“她、她要做什么?要让那些该死的潜水艇控制住东海,然后将我大北洋堵死在渤海和黄海里吗?欺人太甚!”
林泰曾道:“大人,后天的关税分配会,刘坤一也邀请了我们,您……既然醒了,这场会议,要不要去?”
现在北洋的处境很尴尬,被人逼在一个小破港里,外边奥匈帝国的念龙号又不来打。但也没说出放他们离开的话。
之前李鸿章没有醒来,林泰曾不敢独擅专断,让炮舰离港,否则万一外边有几艘潜水艇在那候着。北洋的这些船岂不是自投罗网?
毕竟,目前北洋还算是奥匈帝国的‘战俘’,要是己方不乖,就没法怪对方做出灭口的举动。
“去,老夫肯定要去!”
李鸿章强撑着坐起,一字一句地说道:“呼。就算北洋被全部击沉了,这口气也不能输!如果老夫不去,别人还真的以为我是被刘坤一打败的,而且怕的都不敢露面了!凯仕,替我更衣,我们这就去上海!”
一八九四年的西历新年,大上海是在一片张牙舞爪、群鬼乱舞中度过的。
这里的张牙舞爪,自然是形容上海如今的乱象,暗流激涌,至于乱舞的‘群鬼’。则是指列强各国的代表——洋鬼子。他们当中虽然大部分人在上海呆了超过二十年,但唯有这一次,他们才在广大上海市民的视野中频繁出现,曝光无数。
这当然得多亏了这次关税分配会的召开,以及炼金国旗下《炼金快讯报》对此事不遗余力的报导。
一月五日,李鸿章这个大清一品大员。朝堂上的实权派,出现在了上海滩。
过去几天,有传言说他因为去年圣诞节的东海海战失败,已经气血攻心而死,但现在看来,这明显是别有用心之人的谣言。
李鸿章领着他的幕僚团,还有数名北洋方面的重要将领,出现在了新租界。
嗯,这里要插一句,所谓的‘新租界’。并不是指新开辟出来的上海租界,而是特指在‘抢劫日’后清理出来的一片空地。
这里的‘空地’也并不是指这块区域空无一物,这里的‘空’是指,它原来的主人已经离开了上海,所以。这块背靠黄浦江的地区便成了无主之地。
刘坤一将关税分配会的举办地选在这里,也是取了一个中立之意。
这块无主的新租界,拥有上海外滩数一数二的建筑,它原来的主人虽然只是欧洲的一个小国,但当初修筑这栋建筑时可是下了功夫、用了心血,因此,把它选为会议中心,与会各方都很是满意。
这块新租界外围有手持洋枪的清兵守卫,面目严肃,不让闲杂人等进入,但饶是如此,也吸引了近万的上海市民前来围观。
大清朝的士兵来保护一堆以洋人为主的头脸大人物开会,这种稀罕场面,好像自打清朝立国以来就没出现过。
这种西洋景,如果错过了,可是会后悔一辈子的。
正因为如此,人头攒动,所以李鸿章在进入新租界时便受到了广大上海市民的热烈欢迎。
自然,这里的‘欢迎’二字是打了引号的,想前几日,中堂大人率领北洋雄师南下,意气风发,威胁上海,叫嚷着要把能将洋人逐出租界的刘大人抓回京师受审……这一切,在某些有心人的暗地里推波助澜之下,已令得李鸿章的名声在最近十几天,在上海城简直是臭烂了几条大街,不说人人喊打吧,但也相距不远了。
更何况,如今的李鸿章还是一个以失败者身份出现在场的头脸大人物,所谓成王败寇,古今适用,因此,穿戴齐整了清朝一品官服的李鸿章,一路上几乎是迎着众多市民的谩骂、奚落、嘲讽之声前进,若不是有士兵维持秩序,阻隔有些过分的人,只怕李鸿章那身高贵的官服都要沾上番茄鸡蛋等污浊之流。
李鸿章不愧是宰相之才,面对这种庞大压力,依然能保持步伐平缓,仪态从容,甚至脸上还含着微笑,步入会议大楼。
光看这股千夫所指、我亦巍然不动的气魄,暗中观察的刘坤一也不由不心折佩服。
按照刘坤一的意思,既然逮着机会困住了李鸿章,那么就该趁他病要他命,就算不把他肉体毁灭,也要从精神层面、社会舆论、朝堂势力上将李鸿章一撸到底,不给他东山再起的翻身机会。
刘坤一有此想法很正常,李鸿章来上海是来干嘛的?就是前来捉拿刘坤一回京受审的,可以想见,一旦李鸿章得逞。刘坤一的下场将会是多么凄惨。
所以,由不得他不记恨到底!
更何况,南洋和北洋,本来就是天生的对头。看到对方落难,自己不上前踩一脚,那是很难过的了心里那一关的。
不过呢,刘坤一也知道事态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很多事,根本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
两江总督加上海城的临时管理者。这个名号在普通百姓眼里固然是大过天,但在其他人眼里,却明书内容……
“大清国关税定价权说明书,旨在将本国的关税用在适当之处,将关税促进商品流通的职能最大化,为清朝政府,为各国通商代表,共同谋得最大利益……”
这是说明书序言的一句话,李鸿章听了,当场就在心里嗤了一句:满口胡话,大逆不道,这关税定价权本就是我大清的,又何来为其它国家共谋利益?
说虽如此,不过大家都知道,条约、协议、约定这种东西,纸面上的冠冕堂皇是免不了的,关键还得看具体内容!哪方得利,哪方吃亏,只有具体到条约细则,才能看出一二。
细则在幕僚的嘴中被逐个念出,结果不出李鸿章所料:最巨大最鲜美的那块蛋糕毫无疑问地归属了奥匈帝国和刘坤一所代表的清政府。
量化到数字,那就是奥匈帝国拥有三成半左右的关税定价权,清政府拥有一成半,其余的份额,则由各国代表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