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草根也有梦 > 第十五章:读书时代,关于干粮的记忆
    讲读书的事,就要先讲讲读书的人。因村里读书人较多,为了让读者能详细了解,笔者先来介绍一下村里的谱蝶结构。袁如岗湾村,自明朝天顺年间崇美公开村以来,历经六百年多年。现子孙后辈,以大房,二房,三房族人为主。其它几房也有一些后代留存,只是人数不多。笔者属于三房祖茂公一族。

    听父辈说,曾祖父有六兄弟。很早开发景德镇时,有几个兄弟去景德镇开瓷器窑,都赚了大钱。后来他们的子孙定居景德镇。因年代久远,他们就逐渐与祖居地断绝了来往。曾祖辈六兄弟中,只有曾祖祖茂公留在农村照顾父母。后生有兄弟三人。分别为祖父德道,二叔祖父德瑞,三叔祖父德理。因此文只涉及我们几个堂姊妹读书期间的故事,所以只列举祖父一族。

    祖父德道生三子。大伯父世万,生四女一子。按年龄依次是大堂姐传英,三堂姐雪英,堂弟传斌,四堂妹双英,小堂妹春英。二伯父世千,生一女一子。为二堂姐同英,堂哥传展。父亲世红,两子一女。哥,传发。我,传文(派名)。妹因为三岁夭折,已忘记姓名。哥哥为爷爷的长孙。堂姐传英为爷爷的长孙女。爷爷去世时,只有大堂姐和二堂姐已出生。他们两人,比我们其它兄弟姐妹大四五岁。所以他们读书都比我们几个早。在我们上三年级时,他们已经上完小学,后就辍学在家务农。除小堂妹外,我们姊妹六个年级相仿,不是校友,就是同班同学。哥哥与堂哥为同学,我与三堂姐雪英为同学。

    因哥哥他们读书比我们早2年,所以他们读初中的时候,是在苏山乡政府所在地苏山第一中学读书。而我们就赶上了在我们村附近的第二中学读书。记得在读初中一年的,哥哥读初三需要补课。周末都是不回家的。在某个夏天的周末,而正好堂姐雪英堂妹双英要到大堂姐家玩------大堂姐出嫁在乡政府所在地附近的舍下村。

    于是,母亲安排我为哥哥送一次菜。记忆中,母亲准备了一些米,干鱼,干萝卜丝,还有鸡蛋。一切准备停当,我们三个人就结伴出发了。我们村离苏山一中有4公里路程。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走了大概三分之一的路程时,可能是上坡幅度大,我不小心把鸡蛋给弄破了一个。这时听堂姐说,好像生鸡蛋可以吃。于是,毫不犹豫,我仰头就把鸡蛋里剩下的蛋黄给喝了。把被鸡蛋清弄湿的米,赶紧抓出来,扔掉了。表面上,我干的干净利索。要知道,那次送干粮,鸡蛋总共也只有几个。第一次为哥哥送菜,把原本就不多的鸡蛋,既然打碎了一枚,感觉很内疚。读者朋友,可能会觉得,一个鸡蛋有什么好内疚的。但是如果我们把时光的镜头拉近到九十年代早期就会发现,在农村一个鸡蛋都是很珍贵的。因此二十多年过去了,还记得这个场景。

    后来,我们几个就没有怎么说笑了,就一直紧走。在差不多吃中饭前,我们终于赶到了大堂姐家。我呢,则一个人来到哥哥所在的学校。在大门口大喊哥哥的名字。幸好他所在的“尖子班”在离校门口很近的一个教室里。他竟然听到了我的喊声,从走廊的扶手旁露出半个头来。哥哥让我等会,直到他们下课,我们才一同来到堂姐家。

    那时中学的条件是很差的。如果学校附近,没有什么亲戚,他们就只能到流经学校旁边的河沟去水淘米。(我在读苏山二中的时候,前两年也是这样)哥哥和堂哥就幸运多了,他们直接在堂姐家里淘米。然后把整好的饭盒绑在一起,拿到学校去蒸。后来哥哥与堂哥没有考上中专或者师范。(1997年以前,一旦中学考取中专和师范,国家是包分配正式有编制工作的工作的,所以考上这类学校,就认为是端上了铁饭碗。在农村,能端上铁饭碗,不知道有多令人羡慕。所以90年代的中专,师范特别难考。我们的两个堂叔,银初叔就是因为考上都昌师范才走上了教师岗位。而炎初叔则是考上了中专,分配在都昌某银行工作),哥哥他们被汪墩职业中学录取。哥哥因为比较喜欢职业方面的学校,选择读电子专业学习。而堂哥不喜欢读书职业中学,选择读了高中。但后来高二检兵被检中,没有读完就去当兵了)。这些就是我所知道的哥哥与堂哥读书的经历。

    我与堂姐雪英,同读小学,初中,只有五年级是同班同学,其它的学期,都没有同过班。那时读初中,与现在很不一样。我们离家很近,最多一公里的路,竟然也还要在学校里吃住。不是我们不想在家里吃住,而是因为父母都是种田为生,所以他们大部分时间需要在野外劳动,根本没有时候,来照顾我们吃饭问题。早上还好说,特别是中午,没有办法按时给我们做饭。所以在读初一,初二的那两年,基本上是吃水沟里的水,睡大通铺,吃干萝卜丝干菜过来的。当然,我们学校周边村民,有时候也会弄一些新鲜的菜汤来给我们解解馋。

    每当下课前,这些卖菜的阿姨大都已经一个挨着一个摆好了自己的“摊位”,等着我们这些学生买主上门。在这些卖菜阿姨中,有一些是年级比较大的,他们打菜的时候,给的份量很多,但是他们的菜,看上去不是很干净或者味道不符合学生的要求,所以他们每次能卖出一半就很不错了。而有一些阿姨,比较年轻,也懂得这些学生们的心理,所以她们总是弄一些比较时新,看上去又很干净的的菜汤给我们。最重要的他们知道经常变换。所以他们的菜是最受欢迎的。往往还没有等大部分学生过来,就已经卖的干干净净。剩下的就是那几位不知道研究市场的奶奶辈们,守着还有半盘的菜汤,在空荡荡的操场上等待最后的买主。

    从卖菜阿姨,大妈的角度看,就算一个小小的操场,想要做好生意,也是要不断创新和研究消费者心理的。从学生买菜交易的角度,其实也是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我就注意到,有一些阿姨在卖菜的时候,就很变通。一般来说,一勺菜是一毛钱。但是有的学生,可能身上已经没有钱了,他们又想吃菜,怎么办?有的阿姨就说,没有钱,没有关系,给米也行。于是乎,很多没有钱的家伙,纷纷从自己的口粮中,拿出一部分来支付菜金。于是,有一些贼的同学,他们在给阿姨米的过程中,搞小动作。喜欢占小便宜。怎么说呢?你比如有的学生,弄一小把米,可能连一毛钱都卖不来的,他把米铺在炖饭的饭盒盖子上。看上去像是有一盖米。等她看好某人的菜的时候,总是趁乱,还没有等卖菜阿姨看清楚到底有多少米,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自己的那点大米,汇入到卖菜阿姨的米袋中。而且还像模像样的在上面使劲敲几下,以表示自己没有让米盖上沾米。。。。。。。。

    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让我那时候就很感慨。人啊,君子和小人,总是同时并存的。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都是人的一体两面。人一出生,就有友爱的一面,更有自私的一面。

    因为父辈三兄弟家族中,只有我一人读完了高中,而且还多读了一年,所以要讲述的故事,就多一点。我在原都昌二中(后改为新庙湖中学)读了三年书。大概是在读高二上学期的时候。将近放寒假。哥哥在在外面打工提前回了家。那天看他骑着家里的那部老旧的自行车,身上穿着一身发皱的西服,带着半袋米,在我的教学楼下等我。他给我送来了一些米和干菜。这我记忆非常深刻。毕竟家里离学校来回有四十里的路程。看到他的那一幕,我很感动。它让我想起了母亲对我说的关于哥哥在读汪墩中学的一件事。90年代初,家里开了榨油坊,境况算比较好的。只是父母对于我们小孩子的一些需求,没有太关注。那时,哥哥已经上职业高中了,到了青春期的年龄。有一些事情,还是很注意的。比如说学校搞军训,需要里面穿衬衣。而哥哥没有。于是,只能委屈地拿了母亲的衬衣在学校撑面子。这是母亲在一个晚上,在家里床门上看到哥哥曾经穿过的那件衣服时告诉我的一个令人感伤的秘密。是啊,那些穷苦的年月,有多少生活无奈啊!

    高三年级,我突然被通知到教学楼一楼去。当下到一楼,看到母亲正背着一袋子米和干粮来到面前。我赶紧跑上前去,帮助母亲一起,把干粮抬到了寝室。并且在母亲的要求下,带她去见了班主任老师。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也不知道我的学习怎么样,但是还是很关心我在学校的一言一行。好在,我还算一个比较听话的学生。虽然学校整体不怎么样,但是矮子里面找将军吧,我的综合考试成绩在学校整个年级还是算好的。班主任老师,对我的表现整体上是很满意的。母亲听了班主任的反馈后,很是放心。非常开心地跟我一起从班主任的房里出来。临走的时候,我特意送母亲到学校门口,非常不舍的看着她慢慢远去的背影。知道母亲此时没有遗憾,但我的眼睛已经擒满了泪水!

    第一次高考,我只考了420分。我们学校整体成绩不太好。那一年,只有一位学艺术的同学--高建都同学考上了九江师专艺术系。其它的同学,哪怕是在全年级排在前十的,都全部“阵亡”。后来,不甘心放弃读大学机会的我们,各自找到了心仪的复读学校。我听说都昌三叉港中学文科比较好,于是就选择在这所学校复读。复读报名期间,父亲陪我到学校来了一趟。并且还特意买了一些水果到班主任老师家里,老师非常客气的留父亲吃了一顿中饭。因为父亲陪我来,我被班主任老师“照顾”了。第一学期,我座在第一排。后来按成绩排位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在第二学期,我被安排在第八排的靠走道边上。这是后话,还是继续父亲来学校的经历吧。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是怎么来学校的。我们家离县城有将近30公里。县城离三叉港中学将近20公里。父亲是用自行车把我带到学校的。等把学校里的住宿安排好后,父亲从班主任老师家里出来,跟我聊下会,就又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回家。在一天时间里,连续奔波一百公里。这就是伟大而有深沉的父爱。

    在复读的这一年中,父亲还给我送过两三次干粮。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匆。每次都还是骑着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每次望着他回家的背影,我没有流眼泪。只是祈求平安!

    后来,高考结束了。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政法系。因我喜欢政治法律方面的东西,刚开始报的志愿是政府系。可是,父亲为了我的前途考虑,央求着族叔大伯,找到了族里另外一位掌管高招的爷爷辈,帮我改了志愿。于是,我被懵懵懂懂的录取为中文系学生。

    作为一名江西的农村大学生。我们也许天资并不差,但是你出生在这里,所以你在高考方面与全国很多城市里的学生相比,失去了很多公平竞争的机会。我曾经有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是长春市人。他读的是本市的一所重点大学。我问他高考考了多少分?他说450多分。我非常惊讶。他的分数竟然比我的还低20分。我连一个本科都没有读上。

    所以我说,我们国家的高考制度,要改革,必须改革。农村学生,连基本的人权都没有,还谈什么新时代中国梦?

    第一,城里本来教育条件就好,比农村的教育条件不知道好多少。

    第二,城市学生生活条件普遍比农村学生要好,学习起来,精力更充沛。

    第三,城市信息量大,本来学生的知识面,就比农村学生要广。

    第四,曾经还有一个特权:加分学生。这些都是为特权阶级,富裕阶级准备的。

    本来这么多客观的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因素在里面,如果全国能统一考分,统一按成绩高低录取也就算了。但现实情况是你们主管招生的机构,还要搞一个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录取时的考分差。一个只靠450分的城市学生有重点大学读,而一个农村470分的学生,只能读一个二流的专科学校。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当然,埋怨归埋怨,当你不能改变现实时,你就只能改变自己。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用自己的笔,去口诛笔伐哪些官老爷。总有一天,公平和正义会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