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是1965年夏天桂北山区七寨村的一个清晨。
春生起床后就到院子里的水井打水洗脸。
“春生,你把脸洗干净一点,穿上你阿爸的凉鞋,走路会踏实一些。”母亲韦玉屏催促着。
春生今天要去龙口镇赶集,把前段时间采集晒干的山药卖给收购站,然后换回盐巴、肥皂等日常生活用品,顺便到龙口镇中学桑庭坚校长家。
春生问:“阿妈,我一定要去桑伯伯家吗?”
韦玉屏说:“一定要去的,如果不是桑伯伯,你哪还能继续上学呀?”
春生在竹筐里找到一双半新的凉鞋,这是他父亲覃壮才去赶集时才舍得穿上的鞋,但自从覃壮才瘫痪后,就没再穿过这双凉鞋。
春生试了试鞋子,鞋子太大了,他只好将鞋放回原处。
春生走到覃壮才的床边说:“阿爸,我走啦!”
覃壮才把头转向春生,看着灵巧可爱的儿子,欣慰地说:“去吧,要懂礼貌,好好谢谢桑伯伯。”
春生从覃壮才的目光中,看到了一丝父亲特有的温暖与光亮,他好些年来都没看到过这样的目光了。
春生点了点头,转身走到院子里。
韦玉屏已等在院门口,她将装满山药的竹篓背到春生的背上,将一个鸡笼递到春生的左手,将一个饭团塞到春生的右手。拍了拍春生的头说:“走吧,路上小心!”
春生“嗯”了一声,一溜烟走出了院门。
春生手中的鸡笼装着一只老母鸡,笼中的母鸡将庞大的身躯瑟缩成一团,有些惊恐。它红红的鸡冠下,两只明亮的眼睛滴溜溜的转。
这只母鸡压根儿就不知道,自己是这家主人唯一能作为礼品送出的贵重东西。母鸡在昨天早上还尽职尽责地下了第11个鸡蛋。
春生背着竹篓提着鸡笼啃着饭团,轻松地走出七寨村,走向通往龙口镇的小路上。
小路的两边是栽种了十多天的稻田,绿油油的晚稻禾苗,依着山势,层层叠叠,在清晨微风的吹拂下,如柔软的绿色绸缎,由远到近,一层层地铺展开来。
路上的草尖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春生赤脚踏着这柔和的小草,感受着露珠的清凉与滋润,心中无比畅快。
春生知道,穿过这片稻田,涉过洛清溪的小河坝,攀过层层叠叠的山丘,踏过龙颈瑶寨的那片芦苇地,翻过圣堂山,走过一条用青石板铺就的路,就可以到达龙口镇了。这条路,春生已经走过无数遍。
龙口镇是龙口公社所在地,位于遇龙河的河口。
遇龙河从北向南,蜿蜒数十里。十几条小支流在龙口这个地方汇聚,然后向南注入漓江,最后汇入珠江。
洛清溪是遇龙河上游的一条小支流。
龙口公社下辖16个生产大队,七寨村是七寨大队所在地,七寨大队是龙口公社16个生产大队中的一个。
龙口公社大部分生产大队地处山间或丘陵地带,居住着汉族、壮族、苗族、侗族、瑶族五个民族。
龙口镇杂居着五个民族,以汉族为主。
龙口公社方圆几十里,山间、丘陵、河流穿插其间,地形复杂,公社与生产大队之间没有通车的公路,因此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村民们要到镇上赶集,都用两腿步行。
从七寨村到龙口镇有十多里的路程。
春生呼吸着夹有一股淡淡青草香味的空气,听着鸡笼里的母鸡“咯、咯、咯”地一路低鸣,看着绿油油的稻田,想着过完暑假就能到龙口镇中学读初中了,心情爽朗,脚步也迈得格外的轻快。
春生是九岁时才开始读上书的,当时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也因为家里穷,为了能让三姐多读两年书,他推迟了两年才上的学。他上学后三姐就辍学了。
春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比起大姐、二姐、三姐,他算幸运的了:大姐只上过一年学,二姐读到小学四年级就回队里劳动挣工分了。
覃壮才说过,无论如何,都要想方法供春生读完高小。
原本高小毕业就要回队里挣工分的春生,却在今年的龙口镇中学初中入学联考中,语文算术双科考了个满分,在全公社排名第一。
龙口镇中学的桑庭坚校长向覃壮才托了口信,由他解决春生上中学的一切费用问题,坚决不让春生辍学。
读书是春生梦寐以求的理想,至于读书是为了什么,他不知道,他只是想读,越读越想读。
春生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或许是在同时入学的孩子中,他比别的孩子大,比别的孩子用功、接收能力强、理解能力强。
桑庭坚为何要力挺春生读书?这还要从覃壮才与桑庭坚的一段交情说起:
1949年,桑庭坚跟随其所在的部队——第四野战军,南下参加解放战争。
1950年春,桑庭坚受命在湘、桂一带清剿土匪。他被任命为桂北龙口清匪大队队长。
当年,覃壮才给清匪大队当向导。桂北龙口清匪大队在步云山最后一次与土匪的激烈决战中,清匪大队损员过半,队长桑庭坚也身负重伤,他全身上下多处中弹。
整个战斗在黄昏时分结束,桑庭坚因伤势过重晕倒在阵地上。
覃壮才连夜拼死把桑庭坚背回龙口镇救治,才捡回一条性命。
覃壮才是桑庭坚的救命恩人。
桑庭坚因伤就地在龙口镇医院医治了大半年。在这大半年当中,医院里年轻美貌的医生章月影,爱上了这个意志坚强、铁骨铮铮的汉子,她对桑庭坚悉心照料,由此双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桑庭坚伤愈后,组织上根据桑庭坚本人的意愿,将他就地安置在龙口镇中学,担任校长职务。
1951年春节,桑庭坚与章月影结婚。当年桑庭坚35岁,章月影23岁。
不知不觉中,一路兴奋的春生已到了圣堂山顶。
春生向东面望去,整个龙口镇已尽收眼底。
龙口镇是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小镇。
小镇的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是开阔的平原,遇龙河由北向南从镇中间流过,一座风雨桥连接小镇的东西两岸。
两岸的街道上,荟萃着历代各式各类建筑,每个建筑和谐共存,相互包容,相映成趣。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如同一首首凝固的音乐,演奏着历史的遗声。
小镇环山抱水,景色秀丽,地势险要,是历史上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
龙口镇中学位于小镇的南端,遇龙河西岸。
龙口镇中学是原桂系军阀在龙口这个地区设置的军事据点,日军侵略中国后,该地成了日军的大本营。日军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修建了三米高的青砖围墙、四座三层楼高的哨所、一座八层楼高的炮楼、十多栋营房和其他建筑物,建成了一个拥有几千平方米的坐北朝南的大院落。
新中国成立后,该院落划归政府使用,成为龙口镇中学的校址。
龙口镇中学的大门朝南开着,学校正中是一个大操场,操场后正北面是个露天大舞台,舞台后北面的房屋和空地成了教学用房和体育活动场所。临河的东面房屋成了教工宿舍,西面的房屋和空地成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生活场所,炮楼成了教工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