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校的课程正式开始了,所有的课程对张小强等同学而言都是新鲜的,各门课程的进度要比小学快了许多。上课的老师都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上课期间每位老师都进行了自我介绍,经过一周的课堂学习,张小强基本了解了所有的代课老师。西集中学的大多数老师都毕业于固原师范学校,他们的文凭当然就是中专文凭了。有少量的老师毕业于固原师范专科学院,他们则具有大专文凭。少数极个别的年轻老师则是宁夏大学毕业,具有大学本科学历。
最有特点的就是他们的英语老师,主要来自于海阳县职业中学。当时全国上下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各地的教育事业不断地得到了有力地发展,固原地区教育部门根据省级政府的指示,在西海固地区实行初中普及英语教学。普及英语教学,当然需要更多的英语老师,当时英语老师还是比较奇缺的资源,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只能自己想办法。海阳县政府和教育部门根据上级开展广泛英语教学的要求,加强了英语教学老师的培养工作,培养了一批基本能够胜任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绝大部分负责英语教学的老师,他们都是海阳中学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由政府统一组织选拔考核,作为普及英语教学的苗子,尔后由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初中英语教育岗位培训,他们于海阳县职业中学开展为期两年的英语速成培训,经过培训后分配到全县所有的初级中学。
经济不发达,教育就落后,教育落后则影响更为深远。单从西集中学的师资力量来看,就足以说明西海固地区整体教育水平的相对滞后,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和不足。张小强所在的一年级,就有两位女性英语老师通过县职业中学培训的方式任教,她们与政府签订的是合同制协议,待遇与其他有正式编制的老师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其他年级也有相应的这一类老师被补充到英语的教学岗位上,甚至连初一的地理、体育等非主要课程都是由这些英语老师兼任。
初一的课程是全新的课程,老师上课的进度要比小学的快多了,课程的难度也要比小学的难多了,课后的作业也要比小学的作业多了许多。当然住校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早操过后的早自习和晚饭过后的晚自习时间都可以用来学习。同桌的姚永艳同学比较聪明好学,她在课堂学习中认真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准确高效,而且课后能够第一时间完成作业。张小强同学比较顽皮好动,不能长时间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他的学习效果就显得很一般化了。对张小强同学而言,能够与姚永艳做同桌,碰到了一个爱学习、肯上进的好同桌,也是他的一份运气,她的沉稳好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某种程度上可以抵消他顽皮好动的坏毛病,从而对他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同坐在一张书桌上学习,两人有时在写字、翻书时偶尔会相互之间碰到对方的胳膊,就是简单的一个小接触,似乎都在他们彼此之间出现一些不自在的表现。为此,姚永艳在课桌上用铅笔沿课桌的中间划了一条竖线,以示两人对课桌桌面的主权界线,并要求张小强在日后的学习中严格遵守。张小强虽然顽皮好动,但迫于姚永艳同学所划定的一条界线,他也从不敢故意地逾越,贸然地触犯姚永艳同学的地盘,两人从此表现的相安无事。
按照班级打扫卫生的任务分工,每一张桌子上的两位同学负责一天的黑板擦拭和地面卫生清扫等工作。面对卫生打扫工作,张小强和姚永艳不得不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协商,张小强性子中有一种难于安静下来的天性,作为男同学的他主动地承担了每节课后的黑板擦拭任务。早晨同学们出早操后,下午最后一节课结束后,张小强和姚永娟同学便要及时地清扫地面、清除垃圾。虽然他们两人时不时地要共同完成教室地面的卫生清扫工作,但他们之间却很少有过多的话语交流。
每逢周三,如果西集乡街道上有集市,张小强的母亲或者白小村中的长辈利用赶集的机会,他们总要从家中带一些李银兰亲自制作的馒头或饼子。临近中午放学的十二点左右,学校门口一定会聚集许多学生的家长,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目的,就是为住校的学生送来食物,以满足剩下来三天的饮食所需。中午放学后,学校的大门才会打开,有时候张小红和张小强会拿到家中送来的馒头或饼子,兄弟两人分半后各自带回自己的宿舍。
要是家中大人没有送来馒头,他们手中的面票又不足时,张小红和张小强兄弟两人不得不返回家中取馒头。由于家中距学校较远,五公里的山区路程,中午往返时间根本不够用,他们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回家。晚上九点晚自习结束之后,其他同学陆续返回宿舍准备休息,兄弟两人就要从西集中学出发,有月光时行走到是方便一些,没有月光时只能借助手电筒的照明,回家的路线要经过好几处无人居住的地段,其中有一处叫做沙河堰的地方,夜间感觉到无比的恐惧,兄弟两人行走时感觉头皮有点发麻,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加快步伐,有时候会小跑步经过,以求最短的时间能经过那一处可怕的地段。距离家中一公里的地方,是沿着小河前行,河滩中的树影、蛙叫等,兄弟两人感觉到比较阴森,对于张小强兄弟两人而言,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一定的恐惧。张小强弟兄两人终于到达了白小村的村口,劳作一天的农民们早已经进入了梦乡,整个白小村村庄漆黑一片,农民家中的小狗听到兄弟两人的走动,会时不时的朝院落外吠叫几声。五公里的回家路程,大人们白天需要一小时的时间才能走完,但是晚上兄弟两人只需要四十分钟的时间即可走完全程。
张小强弟兄两人终于到达了自家的大门口,院门早已经从里面关闭,需要兄弟两人敲门,家中的黄狗听见是兄弟两人的声音便不再吠叫。李银兰听到狗的叫声,她知道是两个孩子们回家来了,她便快速的从炕上起来,简单的穿上自己的衣服,出来给孩子们开门。李银兰知道孩子们是回来取食物的,她便吩咐兄弟两人睡去之后,她还要连夜忙碌一会儿。她来到了厨房,点燃厨房中的煤油灯,借助昏暗的灯光,她找到一只面盆,挖取几碗面柜中存放的黑面,就着开水和酵子,将面粉和成面团,之后将面团揉搓在一起。昏暗的灯光下有她劳作的身影,这是一个农村家庭主妇对家庭的负责,对自己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是对子女读书上学的大力支持。
当面团搓揉好之后,她还要在锅中填上一些生水,燃起灶火后将锅中的生水加热,等水加热到七八十度左右时,她便将面盆放入锅中,盖上锅盖以保持锅内有一定的温度,只有在温热的环境中面团才能在几个小时之内得到有效的发酵,发酵后的面团才可以制作可口的馒头。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她完成了面团的发酵,她顺手熄灭了厨房中的油灯,然后返回炕上继续睡去。
第二天凌晨四点钟左右,公鸡叫鸣之后,李银兰便要比其他的农村妇女更早地从炕上爬起来,独自到厨房中燃起昏暗的煤油灯,开始制作前一天晚上发的面团。类似的劳动她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了,自从大儿子张小红进入初中以来,她也时不时地起这么早来制作馒头。她从锅中取出夜间放置的面盆,查看面团发酵的情况,尔后将面团倒在案板上。她向锅中加入半锅生水,用水淘洗好半碗小米放入锅中,随之在灶堂内燃起材火。她不断的向灶堂中添加材火,并不断的揉搓着案板上的那块面团,放入适量的碱面,等揉搓到一定程度后迅速地将面团分割成一块块小面团。等到锅内的水沸腾之时,她迅速的在锅灶上架起蒸笼,在蒸笼的夹层中放入衬布,将一块块小面团放入笼梯中,然后盖上蒸笼的盖子,继续加火蒸煮半小时后,蒸笼中的馒头基本已经被蒸熟,锅中的小米米汤也基本被煮好。
时间将近凌晨五点,她叫醒了还在熟睡中的两个儿子,张小强兄弟两人快速地起床,简单地洗漱一翻。李银兰给每个儿子盛一大碗小米米汤,切点家中菜缸中贮存的咸菜,兄弟两人快速的吃着馒头、喝着米汤,不一会儿功夫就吃完了早餐。李银兰将大部分馒头装入黄色的挎包,兄弟两人便又从家中出发,他们乘着黎明前的夜色赶路前行,清晨的道路行走没有夜晚那样的恐惧,兄弟两人于六点之前抵达学校,恰好可以赶上学校的早操,时间一点也不耽误。
距家较近的同桌姚永艳,她的家中距学校大约两公里,家中老人到学校送食物的机会则没有那么的多。她一般是每周三中午下课后与同村的其他同学一起回家,家中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女儿中午要回家来拿食物。她便在上午花去一些时间制作馒头,然后将馒头分成两份,一份由姚永艳自己回家来取,另一份则由其丈夫姚志全骑自行车送往距家较远的西口中学姚永娟的学校。姚永艳同学回到家中后,还可以在家中吃到母亲亲手制作的午餐,午餐过后她又背起挎包,与其他同学一道返回学校,此时距下午上课还有半小时的时间,一点也不耽误下午上课的时间。有时候姚永艳则晚上回家,她可以不用上晚自习,但第二天还是要及时赶到学校出早操。第二天天不亮她就要从家中启程,离开家的一段路程需要母亲护送,等碰到其他同学后母亲才与她分开,她便和其他同学一起匆匆赶路以便能够赶上学校的早操。
春去秋来,张小强和姚永艳同学每逢周三都过着如此的生活,当天中午或晚上往返于学校和家中。只不过他们每次回家的路线则是方向相反,一个向西走沿着山路走向大山,而另一个则沿着公路向东走向川区,当他们从家中拿到食物后,都会向西集中学的同一个地点返回。
有时候,天气下雨,张小强无法回家。他临桌的一位回族同学,其家距学校只有五百多米的距离,对他而言就没有住校的必要了,他一直过着走读的学习生活。他知道临桌的张小强暂时不能回家去拿馒头,便在晚上九点多下晚自习后叫张小强到他的家中去,张小强当然也不会拒绝同学的一片好意。夜晚的外面一片漆黑,路面的水坑会毫不留情地湿去他们脚上的布鞋。张小强到达同学家中后,也会有同学父母预先剩下的面条,面条中尚未成熟的绿色西红柿,吃起来也是上等的佳肴。晚上睡觉的时候,那位回族同学将湿了的布鞋放进土炕的洞口,盖上洞口的盖子,等第二天起来上学时,便会又是一双干燥的鞋子。西海固地区回汉群居的地区,他们的和睦相处,相互帮助融洽了民族关系,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
每逢周六,张小强弟兄两人与同村的王光明、李小荣、李小玲等同学一块回家,热闹的学校进入了一天的片刻宁静之中。回到家中的张小强有时白天还要放牛,夜晚休息之际,兄弟两人坐在家中土炕上的炕桌边,拿出学校的课本,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学习、写作业。张小红上学以来总是比张小强高一年级,升入初中后张小红的学习成绩更是名列前茅,而张小强的学习则处于中间层次,张小强学习中遇到什么不会的问题,他总要向哥哥请教一番,总是能得到比较满意的解答。
姚永艳每逢周末都会与在西口中学读书的姐姐姚永娟见面,姐妹两人会时不时的谈起自己所在中学的老师、同学等学习和生活的趣事。周日的一天时间,姐妹两人还要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尔后于周日下午各自背起挎包,挎包中装的是母亲制作的馒头,她们分别回到各自的学校,开始下一周的学习住校生活。
周日下午,张小强兄弟两人又背着一挎包馒头返回学校,学校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张小强会时不时的和同班同学溜出学校大门,他们来到西集乡的街道上游玩。几个同学乘着街道上夜晚的灯光,漫步在街道的每一个角落,欣赏着眼前的街道风景,感受着人员聚集的街道风情,体验着离开家中来到全乡唯一的一个街道求学的另一番生活。
冬天的学习生活相对较为辛苦一些。学校的教室中只安装一个了取暖的煤炉,煤炉所需的煤块由学校统一配发,班级的学生只需要将煤块垒放于教室前面的一个角落即可。生火的木材学校没有配发,要求同学们周末回家时从家中带来一捆木材,作为生火用的引火材料。生火时只有在木材燃烧的火焰足够高、木碳块足够多时,才能够将煤块投入到炉堂内,便有可能保证将炉火生着。
记得有一次,姚永艳周末返校后忘记带一捆木材,被班主任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一次。被受批评的她满脸绯红地站在自己的座位前,委曲的心情不知向谁诉说,任凭班主任老师的严厉批评。这件事也是对她的一个特别深刻的教育,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忘记过带木材的任务,也不会忘记老师安排的其他任何事情。
忘记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吸取教训。人的一生总会犯一些小的错误,但人生是需要吸取教训的。优秀的学生更是有很好的自制能力,总能够将老师的批评教育看作是对自己成长进步的一次机会,将某些事情记在自己的脑海中,力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犯同样的错误,争取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完美。
星期一的早晨,轮到张小强和姚永艳值日打扫卫生了,冬天打扫卫生时便多了一项生炉子的任务。张小强从自己用过的作业本中撕下几页纸张,他顺势将纸张搓揉成一个纸团。姚永艳划着一根火柴,点燃张小强手中的纸团,张小强将燃烧的纸团迅速地投入到炉内,姚永艳配合着将木材放入炉内,生怕纸团一会儿灭去,引不燃炉堂内的木材。
炉内的木材及时地燃烧起来,待到木材火焰足够的旺盛,炉堂内便有足够多的红色燃烧碳块,张小强从教室的角落中取些煤块,一块一块地放入到炉内,还要预留出火心,能够保证使空气从炉下顺利地向上流动。生疏而紧张的生火经历,张小强忙乱中用手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滴,但就是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在他的额头上留下了一抹碳灰。姚永艳看到了张小强额头上的黑色碳灰,也不好意思去帮助他擦拭掉,她只是告诉对方额头上有点碳黑。情急之下的张小强便向自己的手掌心吐了几口口水,顺势将额头上的碳灰的痕迹擦拭了些许,寻亲虽然不能及时彻底地擦拭干净,但总能有效地减少额头上的碳黑度。
为了能够使炉火更快地燃烧起来,张小强还要找来小扫把或者书本,他晃动着手中的小扫把或书本,从炉灶的下边入风口向炉内送风,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煽风点火”吧,尽管在他们这个年龄还不知道“煽风点火”的真正含义。
教室的温度有了煤炉的作用,足够保持了一定的暖和度,而他们住宿的宿舍中则没有煤炉。由于学校住宿环境紧张,每一个人的床铺都划定了宽度。每一个学生能够拥有的宽度只有八寸,寒冷的冬日夜晚,三个同学将褥子铺在一起,三床被子圧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相拥着抵抗寒冷,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夜晚,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了初中三年住校生活的冬天。中间由于宿舍调整,没有足够多的床铺,宿舍中的一角放置着一个乒乓球桌,张小强等八名同学不得不将自己的被褥铺在上面,一张乒乓球桌上容纳了八个同学的身躯,就在这张乒乓球桌上他们睡了整整一学期。真是寒冷环境也可以锻炼人,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当然也会造就同学们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