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八月二十六日这天,是开学报到的第一天,李银兰起床后便在厨房中忙碌着,她不但要准备全家人的早饭,而且还要比平时制作更多的馒头。制作馒头的面是前天晚上发酵而成的,这次蒸制的馒头比平时的数量多了许多,需要用竹制的三层蒸笼制作,蒸出来的馒头经过半个多小时冷却之后,她将馒头装入一个军绿色的帆布挎包,帆布挎包要被带到学校,挎包中的馒头可以作为张小强兄弟两人两三天的主食之用。
张金平起床后也没有闲着,他在两个儿子的帮助下,将前一天采取的土豆装入袋中,用塑料壶装入十斤胡麻油。张金平将两袋子面粉、一袋子土豆、十斤胡麻油、一只箱子、两床被褥全部捆绑于架子车上。装车完毕后,李银兰烧制的饭菜已经就绪了,全家人围在方桌上简单的享用完毕之后,他们要送两个孩子到中学去报到了。
张金平和李银兰夫妻带着他们的两个儿子出发了,这是张小红初二开学的第一天,也是张小强初中开学的第一天。开学报到的这一天,张小强身上穿着一身崭新的衣服,而张小红则身着去年升入初中时制作的衣服,一家四口从家中出发了,他们将前往五公里外的西集乡中学报到。张金平拉着架子车离开了家门口,架子车从门前的小坡缓慢而下,车子的后面顿时扬起了一缕缕的灰尘,车轮过后便在路上的泥土中留下了深深的两道痕迹,痕迹顺着泥路延伸至村外的山路。
张金平一家四口人行至白小村的村口,正好碰到了同村的王光明、李小荣、李小玲等同学和他们的家长,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在这一天送自己的孩子前往中学报到。每一个家庭拉着一辆架子车,车子上拉着学生住校所需的生活用品和物资,几辆架子车浩浩荡荡的向着西集乡中学所在地点进发。这一壮观的送学大军和上学队伍也说明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是饱经苍桑的白小村村民经过痛苦的生活磨难,认识到了知识对于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他们子女的读书求学问题。农民们的这一变化也是响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利用改革开放时期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支持,尽可能供养他们子女读书的重要行动,期望他们的孩子能够永久性地走出农村走出大山。
长期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农民们世世代代过着贫穷的日子,有了党的好政策的帮助支持,农民们的日子就有了好的盼头。对于农民们来说,他们已经半辈子与黄土地打了交道,他们的人生已经无法改变,需要改变的是对下一代的大力支持,给他们的子女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机会,试图改变世世代代为农民的局面。
送学大军的行进队伍到达西集中学后,各家自然而然地分散开来,他们按照不同的年级和地点报到。张小红的报到相对简单,也有自己固定的宿舍。张金平和李银兰夫妻便将两个孩子的被褥统一放置于张小红宿舍的铺面上。夫妻两人推着架子车,来到学校东北角的学生食堂,将从家中带来的面粉、土豆、胡麻油上交于学校的学生食堂。学生食堂的师傅用秤称去了每一类物品的重量,按照学生食堂的要求和物资的重量,一斤面粉追加一毛钱的加工费,一斤土豆追加一毛五分钱的加工费,作为加工饭菜时的煤块、调料等辅助性材料的费用,张金平夫妻两人根据学生食堂的规定上交了相应的加工费用,领取了与上交物品相等数量的面票和菜票,他们便将面票和菜票分别交给两个儿子。
上交面粉、土豆和油料的同时,考虑到张小强还需要一个大的洋磁碗,张金平便独自一人离开了中学,到街道上的商店中给儿子张小强买了一个大碗,这类洋磁碗可以打一碗半斤饭的面条或洋芋菜,足够张小强这样年龄大小的学生填饱肚子。
由于张金平、李银兰夫妻两人不识字,对学校的报名流程就不得而知,此时的报名流程对于小学毕业的张小强而言还是可以应对的,况且还有张小红的帮助指导。张金平、李银兰夫妻两人只需要向报名点的老师询问报名的经费即可,得知张小强报名的书本费、学杂费共计一百叁拾捌元,张金平便从自己的口袋中掏出学费交于儿子张小强,张小强手中拿着录取通知书和报名费用加入到报名队伍之中。
张小强初中所在的班级是一年级(一)班,所有一班的同学排列在班主任的门前等待着初中的入学报名。张小强排在报名队伍的中间,他的个子显的十分瘦小,瘦长形的脑袋上呈现出的是一幅稚嫩的脸庞,他在队伍中时不时地左顾右盼,环视着眼前陌生的一切环境。前面的同学报名完毕后陆续离开,后面的同学便陆续地向前挪动,后来的同学加入到排列的队伍后面,张小强在队伍的中间等待着自己报名时刻的到来。
排在张小强前面的是一位女同学,她的个子与张小强差不多一样高。她亭亭玉立的小身材在他的前面显得格外独特,她看上去眉清目秀,圆圆的脑袋与张小强的长形脑袋恰好形成反差,圆型的脸庞上面闪烁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红扑扑的脸蛋上相嵌着一对迷人的小酒窝,脑袋后梳着两条半米长的小辫子,她身着一身蓝花格子的衣服,也正在焦急的等待着报名。出于对学校环境的陌生,她也不时地向校园的其他方向张望,寻找着她能够观察到的别样景致。
她偶尔回眸一瞥,眼睛正好与张小强的目光对视。两个十二岁的男女孩子第一次在一起排队,第一次的目光对视,对视的时间十分短暂,他们双方都显示出了某种不确定性的不自在。张小强迅速的低下了自己的脑袋,看着自己的脚面,前面的这位女同学也迅速的将脑袋转向了前方,脸上泛起了微微的红晕,那可能是女孩子害羞的表现。对于这个年龄段的男女学生,有如此的表现确属于正常现象,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正处于自己的羞涩期。
排列的队伍不断地向前移动,当班主任老师呼叫姚永艳时,便轮到了前面的这位女同学报名了。排在她后面的张小强发现老师叫的是前面的这一位同学,才知道这位同学的名字叫姚永艳,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她,也是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
姚永艳小同学是另外一个乡的学生,她的家住在西口乡的姚林村,她之所以就读西集中学,是因为西集中学与家中的距离要比西口中学近一些,其姐姐姚永娟在西口中学上学时路途较远,回家时有诸多的不方便,她的父母才决定让姚永艳就读西集中学。姚志全、赵玉花夫妻决定将女儿送往距家更近一些的西集中学就读初中,从而方便女儿姚永艳回家,也方便他们从家中向学校送食物。
开学前的那几天,姚志全和赵玉花夫妻和张金平、李银兰夫妻一样做着相同的准备工作,即要准备已经在西口中学就读初中的大女儿姚永娟的物资,还要准备二女儿姚永艳的被褥、物资,可谓有同样的忙碌、同样的负担、同样的经历。不同的是张金平、李银兰夫妻准备的是两个儿子的上学,而姚志全、赵玉花夫妻则准备的是两个女儿的上学。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彻底解放妇女,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当时贫穷的西海固地区还是比较盛行,大多数农民对男孩子的学习支持程度远要比女孩子重视许多,但姚志全、赵玉花夫妻的思想观念则更开明一些,他们根本不存在重男轻女的观念,夫妻两人对女孩子的教育一样重视,全力支持他们的两个女儿读书,给她们提供能够学习的一切机会,姚永艳姐妹两人也不辜负父母对她们的期待,她们都能够陆续地考上中学,开始她们的初中住校学习生活。
开学报到的当天,姚永艳由其母亲赵玉花送至西集中学报到,而姚永娟则由父亲姚志全送至西口中学报到,父母无法一起送姚永艳初中开学第一天的报到,由其母亲陪伴她报到,大部分的报到事情由姚永艳自己来完成,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应了女孩子比男孩子生长发育较早的事实,女孩子初中时一般都具有比男孩子较早独立的心理状态,处理事情也比同龄的男孩子成熟。
姚永艳报到完毕后,已经离开了报名的队伍,她已经在其母亲赵玉花的陪伴下到宿舍处理其他事项去了,这一次她离开时再也没有回头看看她身后的张小强。张小强上交了报名费,领取了初中英语、数学、语文、地理等课本后,他总算完成了初中入学报名的所有手续。张小强双手捧着发下来的书本,与自己的父母一起来到了报名时所指定的宿舍。
张金平前往张小红的宿舍,他从张小红的宿舍中取来了张小强的被褥、箱子。张小强住宿的宿舍是一间大房子,宿舍由一间大教室改造而成,里面靠墙壁的两边摆放着两排高低木架床,中间留有一个不足两米宽的人行过道,每一个人的床铺位置相对有限,只能将两个同学的被褥重叠铺在一起,才能不至于超过划定的宽度要求。紧张的住宿条件可以从宿舍的床铺布局集中的反映出来,导致如此紧张的住宿条件是大部分学生都是乡村农民家庭来的,他们的家庭与学校的距离相对较远,不便于每天往返于家中和学校走读学习。
孩子们的一切入学手续办理完毕后,白小村的几位家长利用难得的机会,他们有的为了秋季播种的需要,及时地到乡农村供销社购置了播种用的化肥,包括尿素、磷肥等肥料,有的购买其它部分的家庭生活用品之后,他们又拉着架子车,一起沿着来时的路途向家中的方向走去。
家长返回后留下了他们的子女,他们的子女将要在远离家乡的西集中学开始住校生活,进行几年的初中学习生涯,摆在同学们的面前是即将到来的陌生而憧憬的初中生活。人生需要成长,一个人出生之后便作为个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开始需要依靠父母的完全照顾,生命慢慢地成长壮大,一旦时日足够或者有更多的机会,他们便不断地脱离父母走向外面的世界,开始半脱离状态的学习成长,向着一个更加成熟的生命体转变,以至于后来完全脱离父母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开学第一天的报到工作基本结束,所有的家长陆续的返回了他们的家中,西集中学的教室、宿舍中便热闹了起来,安静的校园有了学生的气息,整个校园显得非常的富有生气,到处洋溢着年经的活力。预定的下午五点全班集合,班主任老师安排全班同学的座位,传达学校对初一新生教学管理等相关要求。
班主任老师开始在教室中安排同学们的座位,座位的安排基本是按照学生的个子高矮进行,同时也参照了报到时的排队顺序。姚永艳被安排在了第二排的第一个桌子,她一手提着自己的书包,快速地走向了属于她自己的座位。她的名字对张小强来说已经不陌生了,他已经在开学排队报名时知道了她的名字叫姚永艳。尽管他知道她的名字,但她还是不知道他的名字叫什么,排队报名时两人目光的相对一视实在没有给她留下什么影响,也不可能给她留下什么影响,当然她也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影响。
“张小强,你坐在这个位置。”这是班主任老师的安排。听到班主任老师的呼叫,张小强提着自己的书包,慢慢的走向了姚永艳已经坐下来的课桌,这次他们两个同学居然又坐在了同一张课桌上。张小强瞥了一眼已经坐下的姚永艳,姚永艳也向身边的他投去一丝丝的目光,看看是谁即将和她自己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当她发现是一个男同学时迅速地将自己的目光移向了教室的正前方。
姚永艳知道了自己的同桌是一名男同学,她的头脑中想到了排队报名时的情景,想到了这位男同学就是排队报名时站在自己身后的那位男同学,便问到:“排队报名时你是不是站在我的身后的那一位呀?”得到的回答是一个简单的“是”字,他们之间便再没有更多的交流,他们只是知道了彼此的名字,并且知道他们将来会以同桌的身份在这座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开始学习、聆听老师的讲课。
所有同学的座位安排完毕之后,班主任老师宣布了学校的纪律要求,并对座位的安排进行了重点的强调:同学们的座位基本上是按照每个人的个头大小进行安排,但考虑到女同学的心里成熟年龄要比男同学早一些,而且自律性要比男同学强一些,此阶段女同学的学习成绩普遍的要比男同学好一些,内心要更加地安静一些,学习态度当然也会认真一些。而男同学相反绝大多数可能要调皮一些,外表要好动一些,学习的自律性可能要比女同学差一些。为了学习上的相互帮助,班级暂时将男女同学安排在同一张课桌上,希望同学们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努力奋斗,争取班级的各项成绩能够排在全年级的最前面。
那个时期的男女同学还仍然处于非常害羞的年龄,与异性说句话都显的脸红和不安,封闭落后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质朴的外表和腼腆的性格,小学学习时总是男同学与男同学、女同学与女同学在一起玩乐,男女同学之间几乎不相互交流。班主任老师也是从小生活于西海固地区,他当年考取本市的一所大专院校,他对本地的教育现实状况相对比较了解,经过三年的师范专业学习生活,自从大专毕业之时,当他走上老师的工作岗位以后,他发现安排男女同学同桌学习有许多好处,基于对自己初中学习生活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他才做出这样的座位安排,目的是促进男女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帮助同学们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智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全班同学的整体学习水平。
同学们当天的晚餐是从家中带来的白面馒头和学生食堂的土豆菜汤。到开饭的时间节点,每一位同学带着不同的盛饭器具前往食堂排队打菜。张小强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洋磁碗,加入到排队的行列。前面排队的同学一个个的散去,张小强将手中的半斤菜票亲手交与厨师,厨师便将一大勺子土豆菜倒入洋磁碗中,再填加半勺的土豆菜汤。张小强端着自己的洋磁碗,与其他同学一道回到自己的宿舍,坐在宿舍床铺的边沿享受着可口的饭菜。他拿出家中的白面馒头,一口馒头、一口土豆菜,不一会儿功夫,馒头和土豆菜被消灭干净了,这是张小强初中生活的第一顿晚餐,也是他离开家后的第一次晚餐,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学校大食堂的伙食味道,此时此刻的他还没有考虑到他将会在接下来的初高中生活中继续过这样六年的住校生活。
熄灯的铃声响起,张小强与王光明钻进了他们自己的被窝,崭新的被褥盖在身上,全身有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张小强第一次住进有五十多人的集体宿舍,陌生和兴奋使他自己久久的不能入睡,他回味着自己初中开学第一天的生活,报到、座位、晚餐等等,这一切使他忘记了想家,忘记了想念父母。姚永艳与其他女同学一起入睡,她第一次离开父母,却又与姐姐姚永娟不在一所中学,她的心中难免产生了一点点的失落情绪,她想念自己的母亲,想念家中晚上睡觉的日子。
时间在不断的逝去,年经的人生需要不断地成长,学习就是最好的成长,离开家庭也是最好的成长。属于他们自己真正的学习生涯、住校生活、奋斗岁月才真正的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