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上次长途飞行的难忘考验,从夏威夷飞往华盛顿的行程让我感觉轻松了不少,很老道的提前把治头疼和助眠的药准备好放置在随身的小包里以备不时之需,结果一路顺利,几个小时的飞行没让我感到太过煎熬就到达了我们的第二个目的地——美国首府华盛顿。
根据导游介绍,华盛顿市的全称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districtoflumbia),位于美国东海岸的中部,是1790年美国建国后不久经过国会同意专门作为首都规划建设的城市;是由美国联邦政府直接管辖的特别行政区,这里不属于美国的任何一个州。华盛顿市的大体位置在美国东海岸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交界处,也是历史上美国南北方的分界点附近,其缘由也是当年南北联邦双方相争的结果。最初设定的名称为联邦市(thefederalcity),为了纪念美国的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后来将其赋予现在的名称。华盛顿市在美国只能算一个中等城市,人口大约60万。这里是美国的首都,大多数美国政府机构在此办公,自然也是各国大使馆的云集之地;部分国际性组织也将其总部设在这里;因此城里居住的大部分人口都是政府雇员或者为其服务的人员。
听着导游的娓娓道来,大轿车徐徐行驶在华盛顿的街道上,整体感觉这里着实的中规中矩,街道两侧林立着一栋栋样式庄重、古朴的灰色建筑,大致都是政府办公大楼还有各国的使馆大楼等等,随处可见固定在立杆之上的美国国旗。突然间一下子找到了自己想象中美国的大体样貌,正是此刻所看到的样子,却由于感到太过庄重而有一丝失落之情,转念一想,这里是美国的首府,理所当然是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历史沉淀感的,游览华盛顿可不是为了看热闹,而正是要好好身在其中的了解、体会美国虽然短暂然却辉煌的历史。
正在浮想联翩之时,旅行轿车缓缓停在了著名的华盛顿纪念碑附近。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了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的,全高169米。华盛顿纪念碑约50米以上部分的白色大理石石色略深于下方,是两段相隔22年的建造过程所留下的痕迹。它位于华盛顿的市中心,处在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其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
从远处看去,纪念碑的形态酷似一杆雪白的铅笔,直直的插向天际。走到较近的位置,才真实的感受到它的高大伟岸,周围一圈美国国旗将它围拢在中间,更增添了庄重之感。
随后我们便去到了平时在电视新闻里出镜率极高的——白宫。
白宫是美国的总统府,坐落在华盛顿市中心的宾夕法尼亚大街,与高耸的华盛顿纪念碑相望,由于其外墙为白色的砂岩石,因此而得名。白宫的基址是美国的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选定的,始建于1792年,1800年基本完工。它的设计者是著名的美籍爱尔兰人建筑师詹姆斯霍本。但刚建成时它并不叫“白宫”这个名字,“白宫”是1902年由罗斯福总统正式命名的。
接下来,我们跟随导游走到美国国会大厦跟前。美国国会的办公大楼,建在一处高28米的国会山上。1793年由华盛顿亲自为大厦奠基,南北战争爆发后,有人提议停建该大厦,林肯总统却坚持把大圆顶造好。现在,国会大厦的这个圆顶已经成为了电视中美国政治新闻报道的最佳背景,圆顶内部是一个可容纳二三千人的金碧辉煌的大厅。
之后便是去参观位于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nationalmall)西侧,阿灵顿纪念大桥引道前,与国会和华盛顿纪念碑成一直线的林肯纪念堂。经介绍得知,这是一座仿古希腊巴特农神庙式的古典建筑,东西长118英尺,南北宽188英尺,高80英尺,36根古朴的白色大理石圆柱支撑着纪念堂。
纪念堂于1914年破土动工,完成于1922年。一座大理石的林肯雕像放置在纪念馆正中央,他的手安放于椅子扶手两边,神情肃穆庄重。雕像上方是一句题词──“林肯将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里”。林肯纪念馆不仅是对这位已故总统的称颂,同时也是对整个国家人民的称颂。在这里保存着美国最不朽的雕像之一。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和他第二次就职演讲词也刻在大理石墙上。馆内36条圆柱代表林肯总统逝世时美国所划分的36个州。沿着纪念馆的阶梯往上走,绕过林肯雕像背面,就能看到美国国会大厦和华盛顿纪念塔。在池中还隐约透射出华盛顿纪念塔的倒影。
参观完以上几处地标性建筑之后,我们便开始四处自由活动游览,并约定于一个小时之后在指定的地点集合上车。
华盛顿确实就是个中规中矩的政治中心,除了感受历史人文之外没有太多可供累述的东西。在这里我想说几句切身体会的题外话。其实我们的旅途进行到彼时彼刻,才刚刚度过不到三分之一的行程,我就已经深切的体会到被许多国人自嘲以及外国友人津津乐道的中国人出国旅游的有趣一幕了:和只在手里拎一个小巧的相机,偶尔停下来拍照留念,多数时间都在安安静静的查看历史痕迹的西方人不同,我们中国人多都是背着沉重专业的摄影装备,所到之处,无一例外都要停下来叽叽喳喳的大呼小叫,摆各种姿势照相,照几张感觉不满意还要不厌其烦的重新选角度重新选景再照,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而导游在一旁的卖力讲解是鲜有人去认真听的,大家似乎对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什么兴趣,反而最关心的永远是要照出最漂亮的照片,然后大批大批的发到自己的社交主页上或者回国拿给亲戚朋友们观看,用作各种炫耀之途。这的的确确是一件很令人无语的积习。
并且即便是游览暂时告一段落,大家纷纷上车前往下一景点的途中,也是不得安生。车厢里很多人会三五成群的围拢在一起观赏刚刚拍出的几十、上百张照片,几个人聚在一起大声的品头论足,有人对自己某一张照片角度不好而懊恼不已,大声抱怨起给她拍照的人来。弄得站在车厢前面举着话筒讲解下一个景点历史背景以及认真听他讲解的少数人简直无可奈何。
这就是现在国人出去旅行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我觉得这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反映出了人们目前处于一种整体心理浮躁期的事实,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和什么是值得永远铭记在心的,满脑子里只有给自己到过哪些地方留下铁一样的“证据”,廖以自我安慰和向别人证明自己活得有够多么异彩纷呈,一切都是为了给别人看,而不是默默的收藏于心。这大概就是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脚步有些快得惊人所带来的些许弊端吧。突然间兜里装满了钱,然而灵魂却被远远地落在了后面,成了一具浮夸的空壳,想来也是有几分可悲的成分吧。
在华盛顿的游览就在短暂的一个白天匆匆结束了,由于日程安排紧凑,我们便在第二天一大早飞向了纽约。
我不知道多数人在旅途中的习惯是什么,如果是在长途汽车或者火车上,我是不喜欢没完没了、天南海北的和别人聊大天儿的,或者几个人凑在一起大呼小叫的打牌,总觉得很是聒噪。我也没有卤蛋先生那种一上车没几分钟就能随便一歪脑袋进入梦乡的本事,因此,无论是坐火车,还是旅行轿,我都会从始至终保持清醒,然后安静的看着车窗外,看着田野、村庄、湖泊、小河、牲畜、人群和排列齐整的树木飞速从眼前倏然滑过,好像是一个个萍水相逢的人一样,匆匆结识又匆匆离别,来不及再见,谁也不能奈得谁几何似得。所有的风景看起来总是有很多相像,又都不尽相同,这始终是一件令我着迷的事情。如果是坐飞机,我也会尽量争取舷窗边的位置,但凡能够如愿,则只要不是太阳直射进来的角度,我都会把舷窗的隔板拉上去,呆呆的看向远方,从云层的缝隙中望下去徒然的想寻找一些不知名的村落或整片的农田。晚上其他人都进入了梦乡,我亢奋的中枢神经自然不允许我进入睡眠(当然,吃了几粒安定药片的情况是个例外),我也不喜欢在飞机上戴着耳机听音乐或者去看那些乏味的电影,我仍旧是把舷窗隔板拉开,看向窗外无垠的黑暗,还有偶尔会出现的一片片万家灯火,顾自沉醉其中。我想,这大概就是有自闭症底子的人暴露本性的一个场景吧,我也不想为此多加掩饰,毕竟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经过一个来小时的短途飞行,我们抵达了纽约。
离开机场,坐上旅行轿车,眼神迷蒙的望向这个自己久久向往着的大都市,心中透出几许掩饰不住的失望之情: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和北京的上下班高峰如出一辙,堵成了一锅粥、一时间寸步难行;立交桥下、马路边上,到处都是人们随手扔出的纸屑、食物包装袋等各种垃圾、烟头、空饮料罐等等。这和我之前自己想象中的美国大都市相距甚远,没想到纽约也是如此繁杂、拥挤而纷乱不堪,尽管到彼时彼刻我看到的只是从机场出来后不久的一小段行程而已,却仍然让我吃惊不小。
当然,后来看着看着,也就慢慢习惯了起来,想到之前几天一直都是呆在夏威夷那样几乎一尘不染的彩虹之洲中,自然在突然来到纽约之后会因为鲜明的对比而略感不适,这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吧。
我们这次的纽约之行,其实主要就是在曼哈顿转上一转,而第一个要去参观的内容当然就是著名的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是一座矗立在美国纽约市自由岛上的巨大雕像。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际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自由女神”在我们大家心中就像是美国的象征,到了美国必须去瞻仰她的风姿。从大洋彼岸来的船只,须先进入纽约湾,然后向前进,通过纳罗斯海峡才能到达美国本土。这狭长水道以东是长岛;以西是斯塔滕岛。由水道向前进就是宽广的上纽约湾。海湾西面为新泽西州,东为长岛,南为斯塔滕岛,北为曼哈顿岛及哈得孙河口,自由岛就座落在曼哈顿岛西南不远处。
到达游船港口,才发现这里的游客队伍排了足足有一里路长,而导游告诉我们今天这还算人比较少的时候,这才终于真实的领略到了自由女神的久负盛名。既来之,则安之。经过站在烈烈阳光下两个多小时汗流浃背的排队蠕动,我们终于进了候船室,通过安检后,登上了游轮。
据介绍,自由女神像其实称不上历史古迹,而仅是一件人工塑造的艺术品。自由女神像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雕像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并揭幕。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世纪末,洲际旅行尚无空中航线,越过大洋的运输工具只有轮船,而纽约港是美国沿海最大的港口。作为进出美国的大多数旅客要经过一个港口,人们在距曼哈顿岛西南角仅3公里远小岛上矗立起了这座自由女神像。由于自由女神像恰在航线的附近,进出港口的旅客都可以望见。当海轮驶入上纽约湾内时,由于海面的曲度,此时船上旅客尚不能望见纽约市内高楼,而首先映入眼帘就是这座巨大的雕像。雕像手握火炬、向空中高高举起,目视前方姿态优美。
1986年7月4日,历经沧桑的自由女神雕像喜庆百岁诞辰,仅整修一项就耗资7000万美元。“自由女神像”外衣全部用纯铜片制成,铜片镶在有4根大柱的钢架之上。钢架是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师埃菲尔设计的。雕像下部是由美国人设计、集资筑成的高46.9米高的宏伟基座。中间是一个12.3米高的平台,上面安置着33.8米的雕像,平台和雕像高46.1米,全是由法国人制造的。雕像内部安装有楼梯,近年来已安装了电梯,人们乘电梯可进入雕像头部。
当我们乘坐的游船开始驶向自由岛时,游客们都激动了起来。有的游客向她招手,大多数旅客则都是忙着跟她合影。我和卤蛋当然也不会例外,让随行的领队帮助我们和女神一起合照留念,现在这张照片还一直摆放在我家的客厅里。下了游船,游客们又是生怕“自由女神像”会突然消失一样的,立刻奔向其基座下面争着跟她合影。看到这幅景象,我不得不联想到那个著名的魔术,不由得笑了起来,自由女神像确实消失过,那是美国超级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表演的魔术——自由女神消失,着实让世界大吃了一惊。这一魔术的谜底至今仍未能揭示,成了人们心中又一个未解的谜题。然后我们开始游览自由岛,岛上除了巨大的“自由女神像”雕塑,还有一个雕塑群。每一个雕像都是一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一个故事,由此串成了“自由岛”的游览价值。例如。创造“自由女神像”这一艺术杰作的法国雕塑家巴特尔迪。在巴特尔迪17岁时亲眼目睹了的激动人心的一幕: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了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政变。一天,一群共和国党人在街头筑起防御公事,与政变者展开巷战。暮色时分,一位忠于共和政权的年轻姑娘,手持燃烧的火炬,跃过障碍物,高呼“前进”的口号向敌人冲去,不幸中弹牺牲。从此,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了雕塑家心中追求自由的象征,另外,女神像的形体以巴特尔迪后来的妻子为原型创作,面容则取自他的母亲。
据称,雕像头部里面可同时容纳30名游客,上面开有窗户,游客可从这里将四周的美景一览无余。可惜,我们的行程安排中不包含这一项内容,因此进不了雕塑内部远眺美景。不过尽管如此,能够这么近距离的观看到美国的象征——自由女神像,也是让我万分开心了,晒黑了好几个色系,满头满脸都是汗也在所不惜,这毫无疑问是一趟令人难忘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