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迎接紫薇圣人 > 18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翻译:百姓的饥荒,由于居上位者吞吃赋税多,所以成为饥荒。百姓难于治理,是由于居上位者有所作为,所以难于治理。百姓轻视死亡,是由于居上位者求生过于丰厚,因此轻视死亡。唯有不因为生存有所作为者,要比以生为贵者贤明。

    百姓不畏惧死亡,为何用死来恐吓他们。假如使百姓经常畏惧死亡,而成为独裁者,我就抓起来杀死,谁敢呢?本有司杀者杀伐。代替司杀者杀伐,就叫做代替高明匠人去砍削。代替高明匠人去砍削者,很少有不伤到他手的。)

    (备注:1、本段由七十四章与七十五章两张组成,本不必分段,前段讲“大道废,有仁义”,道本无为,该段紧接讲上位者有为治世对人民的影响。

    2、天地虽大,其化也均,上位者求其多则min得少,有为治世终将乱世,中国历史几千年的进程无不如此。如《天下》篇对墨子的评论,治世者再贤能勤勉,然而过高的要求纵使其能达到,天下人也无法跟随。例子再简单不过,一贫如洗而矢志不渝者历来有之,而天下之人无不是衣食足而后知荣辱。

    3、“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人活着,并非为了梦想和家人,只有一个,就是活下去。无为自然自可长生,越努力长生越适得其反。《渔父》曰:“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何谓自然,何谓人为?《秋水》有言: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可知,自然就是天生地长,人为即在智慧的辅助下有所作为。

    5、“奇”有独裁者之意,假如使百姓经常畏惧死亡,而成为独裁者,我就抓起来杀死,谁敢呢?唯有司杀者!“司杀者”即掌管杀伐者,也就是道,世间没有人能够逃脱阴阳之道,世界对所有人真的都是公平的,绝对不存在偏爱。你道为何佛能够无生无灭,不入六道轮回,就是因为佛抱一守静,在“二”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而在“一”的世界里一切都混沌着。

    6、“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坏事做尽,自有司杀者杀,世界上不存在替天行道这种事,没有人能替天行道。所有的悲剧都是罪有应得,所有的喜事都是理应所得,勉强作为只会自食恶果。有这样一个笑话:航船将翻,一船人面临落水,有人跪地祷告上帝,诉说有无辜者在船上,上帝回答说‘我凑齐这一船人容易吗’。往日里听闻笑笑也就罢了,但现在你知道,这是一个事实。

    7、所谓上位者,不但指君王,也包括臣子,君王治世会扰乱天下,臣子同样如此,《人间世》曰:“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

    “且苟为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

    这里暂不翻译,请大家自行查阅资料。臣子有为外不能治理天下,内不能保全自身。倘若不得又该如何呢?《人间世》后文提供了臣子之道: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屈原的故事众人皆知,屈原中正耿直,不愿随波逐流,可结果又能怎么样呢?仅仅多了一条亡魂罢了。所谓的骨气、名声,才是真正可怕的东西,它让人的淳朴性情一去不返,小至亡身,大至亡国,更甚者至生灵涂炭遍野哀鸿。)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杜绝圣明抛弃智慧,百姓得利百倍。杜绝仁抛弃义,百姓恢复孝慈。杜绝巧诈抛弃货利,盗贼不会存在。这三者,作为文饰不足够。所以使百姓有所归属:展现素抱守朴,减少私心和欲望,杜绝学习没有忧患。使国家小使百姓少,让百姓有各种器具而不使用,让百姓重视死亡而不向远处迁徙。即使有船车,没有乘坐到达之地,即使有武器,没有地方去布阵。让百姓再回到结绳而用。以其食物甘美,以其衣服漂亮,以其居所安适,以其风俗和乐。毗邻之国相互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到,百姓到老死不相互往来。)

    (备注:1、上段讲居上位者有为会扰乱民生,该段则给出了真正的治世之方,即反其道而行之。该段为十九章与八十章两章的结合,本不必分段。

    2、该段讲述的方法,即我们所谓盛大的复古,回到人类最初的家园,回到至德之世。事实上,《山海经》中描述的上古社会,确实是国家众多且区域狭小而民众较少的,完全符合该段的描述(直到东周时期仍然如此,只要去《诗经》和《春秋》中数一数便知道了)。这种社会,如《汤问》所言:“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天堂吧,再对比一下现在:食物健康的问题成为一大隐患,人们无法甘其食;人们皆追求个性华丽,互相攀比,无法美其服;房价高的离谱,甚至成为人一生的累赘,无法安其居;欺诈,拜金,歧视等现象多不可数,人们做好事都要掂量一下后果,更无法乐其俗。所以,你向往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呢?

    3、此三者指圣知、仁义、巧利,即后文所谓绝学之“学”,也可以理解成世俗之学。当然,如果你非要学,我推荐你读《礼记·学记》。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记之意,即学者如何学,教者如何教之意。

    4、《徐无鬼》曰:“是以神人恶众至,众至则不比,不比则不利也。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于蚁弃知,于鱼得计,于羊弃意。以目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复心。若然者,其平也绳,其变也循。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所以你知道了,为何《山海经》里会有那么多的国家,原因正是居上位者使小国寡民,民重死而不远行。后世的分封制正是小国寡民思想的体现。

    5、欲望会滋生罪恶,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则可削减欲望消灭罪恶。另一方面,人的疾病与情绪变动有很大关系,《举痛论》曰:“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所以少私寡欲则疾病少生,如《至真要大论篇》言:“夫阴阳之气清净,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人,使百姓不争。不珍贵难得的货物,使百姓不成为强盗。不展现可以起贪欲之物,使百姓心不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虚弱百姓心智,填饱百姓肚腹,削弱百姓志向,强健百姓筋骨。经常使百姓没有智慧没有欲望,使智者不敢作为。做无为之事,那么没有不大治。)

    (备注:1、上文给出治世之方,这里则为治世之方作出解答。

    2、“不尚贤,使民不争”。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断绝产生问题的根源,而不是出现问题而后解决,这就是治未病。《庚桑楚》曰:“举贤则min相轧,任知则min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大乱之本生于尧舜,在于其举仁义而有作为,而后世人与人相食则已成为现实。

    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物依稀为贵,不贵难得之货,则min无利可图,故不为盗贼,很容易理解,且看一下盗贼产生的原因,《则阳》曰:“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说白了,盗贼、欺诈产生的原因在于上位者有所作为。

    4、“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人间世》有这么一则寓言: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将隐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禅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亦有此语:“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可知,人有智则有为有用,有为有用则应接外物于无穷,不但远离道,更是散精尽力,以致早夭,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5、“为无为,则无不治”。民皆无为,无需治则自不必治,一切都交给司杀者,既不枉负自己,又不辜负天下。且做个比喻:画一个圆,你的作为尽在圆中,圆越大,圆周越长,与外界相接越广,你所不能为做越多;当你所为越少,圆周越短,所不能做就越少;当你无为之时,圆只剩一个点,你便融入整个世界之中,无所不能。

    6、人类走过了几千年,无论是君主专制,还是两党制、多党制、或是某一阶级或者阶级联盟制度,都不能使国安长治久安,那么想要使整个人类社会(并非某个国家)走向至德之世,就需要一种新的制度。这种制度就是圣人制。《系辞传》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于圣人。”故而治天下者非圣人莫属,《灵兰秘典论篇》曰:“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jin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治天下如同养自身,天下历来不缺贤者,然只有圣人可使其各居其位各施其能,即主明而下安是谓也。那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圣人呢?这个还真不好判断,但以下几个标准可以参考:

    1、法天象地,通晓人与自然的规律;

    2、养生有道,尽享天命,至死不衰;

    3、有余于天下,即让天下人受益,当然如果有损一毫而利天下不为者,悉天下奉一身不取者,这一定是至真至人,圣人犹不及也;

    4、朴素抱一而守静;

    当然,这还不够,下文也有其他提示,且不必纠结于此。当然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也无不可。但也仅此而已。乾坤之类,禽兽万物之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圣人居天地之中而统四方,较之凤凰、麒麟、神龟、蛟龙更难现世,现亦不自显。也许圣人哪怕坐在你面前你也不会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