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翻译: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法宝,不善之人也保存它。美好的言辞可以获取人们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受人重视。人即使不善,为何要舍弃道呢?所以设立天子,设置三公,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不如安坐深入此道。古时之所以此道为贵的原因,不就是说:求取进而获得,有罪可以免除吗?所以被天下珍贵。)
(备注:1、总结之语,重点突出了道“贵”之原因。
2、“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人类欲望万千然将之概括也不过此七字而已,道化生而主宰万物,故而为天下最珍贵。只有认识道之重要,人们才会重视,该段实为全文存在之前提。《秋水》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于保身长命绝不是夸张之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翻译:大德的模样,唯有顺从道而变化。道作为事物,只有恍和惚。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遥远幽深啊,其中却有精气,这精气非常真实,这精气是能验证的。从今到古,它的名字不能除去,以此来检视万物的初始。我怎么知道万物初始的情状呢?因为此:)
(备注:1、前面讲“道生一”,“一”即“德”,“孔德”即“一”之大德,该段则阐述“一”与“道”的从属关系,即“惟道是从”。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本无物,但道化生万物,道作为物的开始,便是混沌。而混沌虽然恍惚,但却是实际存在的。即“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精即精气,就是能量,能量因为受到限制或者其不同的功用而有了不同的名称,所以“气”“精”都指能量,就好比树梢长在树木顶端,树根长在树木底部,但它们都是同样的物质组成一样的道理。这种精气非常真实,这精气是能验证的,那要如何验证呢?
混沌在一起肯定无法验证,但是一生二,有天地阴阳之后,就可以验证了。宇宙大爆炸后,混沌在一起的巨大的能量与物质则互相分散分离,而且是以极快的速度,那些物质经过无数的演变衍化形成了宇宙的框架,而巨大的能量在急速扩张扩散过程中会形成时空涟漪,就如同石头扔进水里产生波纹一样,科学将这其命名为“引力波”。100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100年后人类终于探测到了引力波不是吗!无论其来自哪里,但最初之时它是混沌在一起的。
可是几千年前,难不成老子是通过先进的仪器检测出的引力波吗,难道老子是通过数学计算出的吗?当然不是,他是通过现象判断的。事物有什么样的性质便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现象,而数字与数学特性只是现象的一种,所以即使是普通人通过明显的现象去判断一个人的健康情况也基本不会出错,而即使是名医只通过数字与仪器判断一个人的病情也有很大几率会出错。将其扩大到宇宙也同样如此,数学永远不能概括宇宙,而现象却可以。
3、“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大家肯定注意到了,以此后面用的是“:”,这就说明“吾之所以知众甫之状”的原因在下面才开始要真正的描述。)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翻译:往昔得到过“一”的:天得到一的清明,地得到一的安宁,神得到一的英灵,谷得到一的充盈,万物得到一的生机,侯王得到一的天下表率。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神不得英灵恐怕要休止,谷不得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得化生恐怕要灭绝,侯王不得天下表率恐怕要倾覆)
(备注:1、该段才是“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的展开。概括而言,万物的情状俱都来自于“一”,“一”为世界之大同,所谓得“一”,并非得“一”之全部,而是得“一”之部分,故天得轻清而清明,地得浊重而厚重。不得“一”则天地万物皆将崩溃而无法保持情状,故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为空谷山谷之谷,与天、地、神相并列)。可知天地万物混杂之时必能合而为“一”,反者道之动。
2、“神得一以灵”。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个终极精神,正是它推动着宇宙的运转。该段所谓“神”即是所谓的宇宙终极精神,而它最初来自于得到“一”的英灵。神得一以灵,而道生一,反者道之动,可知最初推动一切运转的原动力是“往返”。
3、“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这句话咋看没什么,好像只是从反面说明不得“一”的后果,实际上它还告诉了人们一个更大的事实,那就是天地也有灭亡之时,自然宇宙也有灭亡之刻。《天瑞》曰:“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便是此意。
4、“万物得一以生”。物得之以生以为德,那么如何看待道与德的关系呢?《天地》曰:“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不妨这样理解:道是德的包含,德是道的体现。或者浅显的理解为:道是0,德是1;或者道为大,德为一,皆可。)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翻译: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毂”,这不就是以低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所以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备注:1、该段与上文的衔接不是很好理解,所以我们要好好解释:物俱贵则无贵,物俱高则无高,众人皆为侯王则无侯王,故而“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所以儿童有名为狗儿草儿者。一生二,天得其一则为天,地得其一则为地,有物得“一”之彼,必有物得“一”之此,故而侯王得“一”之彼为侯王,众人得“一”之此为众人,上下实为承接关系。
2、下与贱为高与贵之本,反者乃道之动,故至下与贱者则高贵无与比,故至誉无誉,至言无言,至仁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