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冕中的火神星”,或者“躲在日冕中的火神星”,是流传在未来世纪的一句古老谚语。它出现未来二十二世纪,但据说来自21世纪初一部科普幻想作品《未来二十二世纪》中的文句:不要忽视了躲藏在日冕中的火神星,太阳光芒连庞大的火神星也遮蔽了。而且,据说它出自古老中国的一句谚语,叫“灯下黑”!
自从牛顿定律确定了水星轨道以后,天文学家就一直怀疑,在水星轨道内侧,还有一个“水内大行星”。因为水星轨道总是表现出周期性的进动,按照牛顿定律,这意味着有一个未观察到的巨大行星的引力,干扰了水星围绕太阳的公转。天文学家假定,那是由于当时的观察条件限制,因此没有观察到这颗位于水星内侧的,“理应存在”的大行星,并且预先将其命名为“火神星”。但是在接下来的几百年中,无论观察技术如何提高,这颗理论上存在的火神星,始终被发现。一直到21世纪初,美国的天文物理学家才声称,水星轨道的进动,符合六十年前爱因斯坦描述的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因此在水星内侧没必要存在火神星。
争议到此,似乎可以告一段落,尽管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美国nasa是怎么算出水星轨道符合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出于对美国天文学者的权威的认同,很少有人注意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已经完善后的六十年,才“发现”水星轨道符合这六十年前的物理学理论?也因此只有很少人,尝试过去了解一下广义相对论,其实只是牛顿定律的另一种数学描述,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将不同天体的万有引力,对某一宇宙质点的作用,通过黎曼几何,用微积分能够将诸般作用累加!爱因斯坦用“平坦地毯上的重物(比如说铅球)”,形象地比喻这种在他大脑中理解中的“空间弯曲”;————在数学角度上,它与万有引力效应完全等价。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换了一种方式描述牛顿定理的作用,宇宙空间也因此形成波涛起伏的“空间弯曲”。当这种空间弯曲呈现变化时,自然就形成了所谓的“引力波”。爱因斯坦较之牛顿纯粹的数学描述的质点间关系(牛顿定理),仅仅按照狭义相对论的质能转换(e=mc^2),认为如太阳的能量倾泻,会造成空间弯曲的不稳定性,因此在接近太阳的位置,如同铅球压凹地毯会有皱折,让围绕它转的球体出现轨道进动一样,水星也应有一定频率的轨道“振动”。美国天文学者按他们的计算结果,认为水星发生进动的频率,与计算中太阳能量和太阳大形体对空间的影响,(牛顿定律中对太阳的考虑是质点),两者的频率接近相同,并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因此,当时的美国学者就声称,已经证明了水星的轨道进动,可以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完全解释,利用爱因斯坦的权威,打了一个马虎眼。暂时算是了结了一段学术公案。历史效果就是,所有天文学者和机构,都在两百多年内,放弃了对太阳近侧,水内星体的进一步观察。
从高太空的地球,观察低太空中的近日行星,其实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太阳发出的强烈光芒,相当于强烈的噪声,阻挡了观察的视线。类似于被手电筒照着眼睛时,会什么也看不清楚。连小小的手电筒也能如此干扰视线,不要说太阳如此灿烂的光芒。水星之所以被观察到,那是因为水星的轨道,离太阳仍然足够远,经常可以偏离出太阳的发光区。如果是更小的,离太阳近区的水内行星,因此运行速度也更快的话,观察难度就会骤然增大。偶然的感光片中出现疑似天体,如果不是莫名其妙地失踪,难以被再次观察到,就会被误认为是太阳耀斑之类发出的干扰,或者是望远镜的某种故障。既然美国天文学者已经“证明”了水星内侧没有大行星,那观察者当然不会把偶然的现象,往火神星的存在可能上面扯。一直到水星被开发,人类终于不得不绕道近日轨道时,情况才根本改变。
水星殖民地的目的是为了向地球输送水星富有的金属矿藏。因此水星殖民地是否具备经济价值,就取决于水星向地球销售金属矿产的地球到岸价及其成本。以此“唯利是图,是否赚钱”,才能准确判断水星殖民地,是否值得投资,抑或暂时被放弃。此即所谓市场经济法则,也是资本主义达成社会成本有效控制,所谓制度上的无比优越性。如果换作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象苏联那样耗尽国力,当然也可能在水星上建立一个矿产殖民地,但是却无法判断它对国家社会造成的经济成本,因为没有经过“市场销售”的衡量,也就无法判断投入的适当和产销的适路,很容易就会形成马克思经济学中所称的“投资过剩,生产过剩”的危机。而且因为此成本不能得到控制,所以成本控制缺失的制度缺陷,迟早会扩散为整个国家的存在危机,直到此有缺陷的制度被彻底抛弃为止!这就是历史学家对于强大苏联,为什么会“似乎迅速”地瓦解,从社会学角度的学术考证。苏联开采的只是西伯利亚的资源,如果同样的制度用于太空开采,苏联支持不了三年。
所以水星要尽力降低运往地球的成本,就需要取道太阳低空轨道,同时避开日冕蒸发到太空中的高温气体,所谓的耀斑!太阳高空这些气体的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还要高得多!这些处于电离状态的(一般是氢)气体分子,当它们因为高温而一轮轮向高太空散发时,就形成所谓的“太阳风”。不过,只要飞船不是靠太阳过分近,或者靠近时没有碰上意外的耀斑喷发,一般性的太阳空,可以用超导电磁制造环绕飞船的磁场,偏转太阳粒子。特制的飞船结构,让矿物覆盖在飞船的底面,驾驶舱处于飞船的顶部,可以进一步让飞船熬过太阳近轨的艰难行程。尽管如此,每一艘飞船经历近日轨道点时,总是一番惊心动魄的搏斗。飞船失事率也以这个轨道点为最高。历史中的文艺作品,遍布太空员奋不顾身地,在炽烈太阳风爆发中搏斗的英雄故事。宇航业中也充满了,到底是提高轨道,减少危险发生的机率,还是加强飞船的防护?等等!但是正如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很难有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可能,这就叫客观现实吧?
但是航行过程中,多半时侯也是安详中的消闲,甚至不无孤寂。毕竟太阳也不是经常折腾耀斑的爆发,如同地球上的航海也是危险的,但是地球上的海洋,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安详美丽的。无聊中的宇航员,有时侯就会成为业余的天文学家;毕竟在最低太空中观察明朗的宇宙,也是很少有机遇。当未来世纪一位美国宇航员,在无聊中读到二十一世纪早期,一位不知名作者的科幻作品《未来二十二世纪》时,一边晒笑着这位作者的无知,一边把望远镜对准高太空时,看看这位作者白痴到什么程度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系列奇怪的近日星体,从来没有在电脑星图中标出来。这位业余的天文爱好者,意识到他发现的,就是书中描述的“被日冕遮蔽的水内行星带”,其中最亮的一颗,就是传说中的火神星!这位名叫亚当.盛本的美国人,就此成为水内行星带的第一位观察发现者,推翻了美国天文权威近两个世纪以来的结论,一时间成为人类世界的科学明星!被授予全美科学院院士,被最终当选国际天文学会主席。
水星内小行星带的发现,改变了整个太阳系星球成员的分布。根据其发现者,也是当时的全美院士,日后的天文学会主席的建议,将《未来二十二世纪》中对这一行星带的命名,直接转为官方正式名称:伯依柯行星带。这个古怪的名字,看来是汉语进口转外销的产物:太阳系高太空行星带,称为柯依伯带。那位作者只是把柯依伯带,按照中文习惯倒转来读,临时命名低太空的近日行星带。高低倒转,在汉语中倒也算是命名贴切。从此伯依柯行星带成为星图的一部分。
当传记作者问到,他如何概括描述自已的学术成就是,这位院士主席的脑海中,浮现出《未来二十二世纪》中的文句:不要忽视了躲藏在日冕中的火神星,太阳光芒连庞大的火神星也遮蔽了,脱口而出“我没有什么贡献,我只是发现了躲藏在日冕中的火神星;如果说我有什么经验的话,我只是没有忽视日冕中的火神星,才发现了伯依柯带”,顿了一顿后,这位老者语重心长地告诉读者:“年轻人啊,这句话出自古老中国的一句谚语,叫‘灯下黑’!”。老人家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