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还没等桓温拿下寿春,到了太和五年(公元370年)的二月二十八日,袁真就已经病死了,袁真手下的陈郡太守朱辅立袁真的儿子袁瑾为建威将军、豫州刺史,并派遣自己的儿子朱乾之和司马爨亮前往邺城,请求前燕帝国的任命。前燕帝国于是任命袁瑾为扬州刺史,朱辅为荆州刺史,继续与桓温所指挥的晋军周旋下去。
听说袁真病死的消息后,东晋大司马桓温立即开始部署对寿春的攻击,而此时正值前秦的王猛部队刚刚结束洛阳之战,尚未发起灭燕总决战的休整的间隙。袁瑾在得知桓温前来进攻的消息后,同时派出使者向燕、秦两国求救。
当时桓温的参军伏滔随恒温至寿阳,因为淮南屡叛,后来便写了《正淮论》,其中言寿春之重要曰:“彼寿阳者,南引荆汝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今开封和商丘),平途不过七百;西援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有淮淝之固。龙泉之陂,良田万顷,舒、六之贡,利尽蛮越。”由于寿春在前燕帝国的南部,非常接近燕、晋两国接壤的前线,如果前秦能够拿下了寿春,就可以从西、南两个方向同时夹击前燕;反之,为了避免两面受敌的局面的形成,前燕自然不愿意看到寿春落到前秦的手里。鉴于寿春所具有的异常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在太和五年(公元370年)的春季,正准备大战一场的燕、秦两国却几乎同时向袁瑾派出了援军,企图在解救袁瑾的同时得到寿春。
由于燕国的援军先到,桓温就命令都护竺瑶、矫阳之等人率领水军前去迎战,竺瑶等人在武丘(今河南省沈丘县东南,曹魏甘露三年,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之后,魏庭将此地改名为武丘)击败了燕军。与此同时,桓温命令自己的侄儿、宁远将军、南顿太守桓石虔,率领各军加紧发动对寿阳的围攻。不久之后,桓石虔攻克了寿阳的南城。而这时来自秦军的援军似乎实力不够强,他们看到情况对自己不利,就没敢往寿春附近靠拢过来。
到了这一年的八月,趁前秦的王猛猛攻壶关的时候,东晋的桓温从广陵拉起了上次北伐后所剩余的二万人马,亲自帅军西进讨伐袁瑾。他在西进之前,为了拱卫首都安全,命令建威将军、淮南内史刘波率领五千人马进驻了建康的石头城。刘波是刘隗的孙子,刘隗在王敦之乱中北逃石勒,后死去,孙子刘波曾任石虎冠军将军王洽的参军,等到石虎死后,王洽以寿春投降了东晋,刘波也随之归顺,晋穆帝时被任命为襄城太守,后升任桓冲的中军谘议参军。桓温以刘波镇守石头城,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建康的城防,另一方面,桓温的此举也是为了防备京师里面的异己势力趁着自己与袁瑾交战而作出什么不测的轻举妄动,因为《晋春秋》事件的出现,这个时候的桓温对于朝廷里面的人和事已经越发疑心了。
当桓温的主力大军抵达寿春之后,袁瑾曾经派兵出来试试运气,不过,既然连大司马桓温都亲自出手了,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袁瑾碰壁后退回城内固守待援,而桓温大军则趁势将寿春城团团地围住了。前燕不得已再次派出援军南下解救袁瑾,这次领军的主将就是后来在慕容暐逃亡时为保卫皇上而被土匪杀死的那位左卫将军孟高。当时孟高驰援过来的精锐骑兵本已抵达淮北,但是,当时前秦已经开始了大举伐燕的行动,孟高在接到回师邺城的命令后又连忙折返回邺城。
这样一来,正在交战的前秦与前燕两国均无余暇顾及淮南的袁瑾了。不过,因为桓温在伐燕失败后其军队的元气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恢复,因此,用兵慎重的他并不马上实施强攻,而是构筑堑壕将寿春与外界完全隔绝,就这样,把寿春足足地围困了四个多月。到了第二年,也就是东晋太和六年(公元371年)的元月,由于寿春城内的袁瑾和朱辅一再向前秦天王苻坚求救,而此时,前秦已经灭亡了前燕,苻坚完全可以腾出手来解救袁瑾了,于是,他任命袁瑾为扬州刺史,朱辅为交州刺史,并派遣武卫将军王鉴、前将军张蚝率领步骑两万前往援救。当秦军抵达寿春城近郊之后,王鉴屯兵于洛涧(源出安徽合肥县界,北流经定远县西九址里与寿县接界,又北流至怀远县西南七十里入淮,谓之洛口),张蚝屯兵在八公山(寿春城东北部)。
王鉴、张蚝在主力出动前先派遣五千精锐骑兵进屯于淝水以北的地区,桓温因此命令桓宣的侄儿、淮南太守桓伊和南顿太守桓石虔等率领本部将士,趁夜在淮河与淝水之间的石桥偷袭了前秦的这支先头部队,并顺势大破了王鉴、张蚝军,秦军被击败后只得屯驻到淮河北岸、寿春西北的慎城(安徽省颍上县)。在灭燕大战中大出风头的前秦名将张蚝这次却在东晋的地盘上颓然折戟,这场战役似乎是后来青史留名的淝水之战的预演,到底是谁的地盘谁做主呀!
打完一场迷你版的淝水之战后,桓温就毫无顾忌地对寿春展开了猛攻,元月十七日,桓温的军队终于攻陷了寿春,并且生擒了袁瑾、朱辅等人。在城破之后不久,桓温就因一件事情而大发雷霆:袁真在上一年曾认为梁国内史朱宪、汝南内史朱斌两兄弟俩暗地里勾结桓温,就把他们都处死了,这两人的弟弟朱绰却逃跑出来投靠了桓温。城破之后,报仇心切的朱绰擅自打开了袁真的棺材,他以斩戮袁真尸体的方式来泄愤。桓温因此大怒,当场就要把朱绰推出斩首,幸亏他的弟弟桓冲当时也在现场。经过桓冲的苦苦求情,朱绰才得以免死。朱绰为人忠义刚烈,因为受了桓冲的再生之恩,侍奉桓冲就跟父亲一样。他后来担任桓冲了的车骑军事、西阳广平太守。公元384年(东晋太元九年),桓冲去世,朱绰因悲伤过度哭泣呕血而死。桓冲的几个儿子对待朱绰的儿子朱龄石也跟亲兄弟一样。
被免死的不止是朱绰,还有袁真的功曹吴坦之。袁真失败后,吴坦之作为追随者将要被处死,他的弟弟吴隐之因此去拜见恒温,请求代替兄长去死,桓温知道这两兄弟都是有名的孝子,出于怜悯而赦免了吴坦之。此后,吴隐之受到了桓温的赏识,担任了奉朝请、尚书郎等职,后出任晋陵太守,晋安帝隆安年间还被封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一生当中建立了很大的功业。不过,吴隐之在历史上的所拥有的巨大的声望却不是因为他官做得有多大和功劳有多高,而是出于他的廉洁。话说当年吴隐之在就任广州刺史的途中,经过了距离广州治所二十里远的一个叫石门的地方,这里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传说中无论是任何人,只要喝了这泉水,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后,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是知道了。”于是他来到泉傍,舀上泉水喝下去,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干金,试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为了强调自己的节操能够战胜内心的欲望,他到了广州后,清廉的作风就更加的突出,经常吃的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当时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故意作秀,然而他却始终如一,并把这种作风维持了一辈子。由桓温对待吴氏兄弟的事例来看,桓温颇有识人的眼光,在其内心里面,也不无正常人的柔软和宽容的成分。
当拿下寿春后,桓温吩咐手下将袁氏宗族数十人全部送往建康以供朝廷发落,后来袁真的这些家人都被问斩于建康的集市。桓温由于痛恨袁真多年来所供养的数百“乞活军”死士不在对燕国的北伐中发挥作用,却为了维护袁真而拼命对抗自己,就下令将这些“乞活军”死士全部活埋,并将他们的妻子都赏赐给有功的将士。所谓的“乞活军”,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活跃于黄河南北的汉族武装流民集团,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凶猛强劲的农民武装部队。他们既不属于官方招募,也不是民间自发,却又兼具官方、民间两种特质,是一种由官方组织起来的集体流民,是流民中团结力最强、活动范围最广、历时最长久的队伍,乞活军在西晋覆亡之后,长期活跃在冀、幽、并等州,曾与胡人进行过艰苦悲壮的武装斗争,起到了保障东晋政权的作用。羯赵统治中原时期,乞活军迫于形势,为求活命自保,也曾一度被迫暂时与羯赵妥协,但是他们一有机会就起来反抗胡人的残暴统治,陈留的乞活帅陈午临终时还告诫部众不要归附胡人。在石虎于公元349年死后,后赵大乱,汉族官员李农逃奔至广宗,被当地数万家乞活军推为首领。原乞活部众冉良(冉瞻)之子冉闵乘石氏兄弟自相残杀的混乱局势,在汉族百姓及李农所部乞活军的支持下,于公元350年灭后赵,建冉魏,后李农被冉闵诛杀,其部下的乞活军也被其兼并,此时上距他们随第一代领袖司马腾离开并州时已经过去了四十余年。乞活和其它流民集团相似,世代蕃衍,首领多由同一宗族承袭。乞活也有南移到江淮之间者,其中有一部分被袁真收纳为死士。从桓温对待袁真的“乞活军”死士的行为上来看,他的内心里也充斥着政治家通常所拥有的报复心强、冷酷和残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