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汉皇刘备 > 最新章节 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围邓县
    第三日,新野令带着一群兵马,又拥到了新野城下。一脸漠然的喝门。到城下时,新野令心思百转,却又不敢有甚动作,因为他知道,若是他稍有异动,身后这群假扮曹军的虎狼们,就会立即挥刃将他斩于马下。

    这纷纷乱世,被作为中央政权代表的汉军给俘虏,也给了新野令稍许的心理安慰,毕竟不是投降了别人,而是自己名义上要效忠的朝廷。

    所以最后,新野令还是乖乖的带着汉军进了城。进城之后,汉军迅速控制了四门和城中主要官吏,然后城头把旗一摇,远处轰隆隆铁骑响起,太史慈亲自率部赶来了。

    占据了新野,太史慈巡视城中,不由大喜。因为新野城中,粮囤之中,粮食堆满了仓。这些都是即将北上或南下的粮食,还没有来得及运走,却被汉军给捡了个便宜。

    太史慈笑道:“吾等后顾无忧矣。”有了粮食,太史慈相信,就算战事失利,他也能够据城坚守,直到汉军的援军到来。

    邓县,历史上曾经长达一千余年为邓国。后楚国灭邓,这才设县以治之。这里距离襄阳很近,航运畅通。原本历史上曹操南征之时,就把邓县作为后方粮仓重地。

    张飞想打襄阳,必先拿下邓县。只是在南阳腹地,再搞突然袭击,就真的不行了。再怎么假扮,总有消息走漏之时。有心人稍一打听,就会知道,这支军队绝对不是曹军。

    等张飞一路奔至邓县时,就发现,这会邓县城头,已经是严阵以待了。邓县令的底气足得很。虽然知道汉军打过来了,但背后有襄阳,前方有新野,二日内己方援军随时可以出现。难道有城墙为依托,二日也守不下来?他就不信了,汉军一个个都是三头六臂不成?

    同样的道理,县令与县尉也一遍遍的说给了守城官民和城中吏民听了,大战在即,安抚人心,振奋军心,那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显然,他们的舆论工作很到位。邓县城中,安静得很,军队也是斗志昂扬。

    张飞到了邓县,看到的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扎下营寨之后,张飞就与徐庶道:“元直,邓县既然有了防备,想必襄阳守军也知我军入荆州的消息了。得想个法子,一举而破邓县,否则拖延日久,曹军来援,那就晚了。”

    一定要夺下襄阳,切断南阳与荆南数郡的联系。只要夺了南阳在手,那么就进可攻、退可守,荆南那边的曹军,就真的拿南阳没办法了。因为南阳落入了汉军的手,就彻底与司隶、豫州连成一片了。

    可要是襄阳攻不下来,那么荆南的曹军,就会源源不断的自襄阳进入南阳境内,支援南阳曹军的作战。到了那时,快速夺取荆州的战略目标就会宣告破产,闪电战也就会打成胶着战。这样的后果,不是张飞想要的。

    徐庶自然明白张飞的顾虑。他紧皱着眉头,围着地图转来转去。转了半天,徐庶便抬头道:“将军,此时别无他法,只有先攻邓县,方为上途。然后我等可如此这般。”

    徐庶便把刚才所思所想,全部对张飞说了出来。张飞听了,一击掌道:“便是如此!元直果真奇材也!”

    大军歇息了一日,第二日埋锅造饭之后,鼓号声便呜咽着响了起来。城头之上的曹军看见汉军动静,一个个的都行动起来,开始准备守城了。邓县的官员们,也忙登上了城头,开始指挥士卒们。

    看着城下汉军威武整齐的队列,邓县令的嘴巴不禁有些发干。他之前不过是个普通的读书人,在刘表时期,也只是当过郡县中的小吏罢了。后来刘表被逼出走,他随着家族一起降了曹操。论功行赏,他的堂兄、一个军中的颇有勇名的校尉,被擢升为襄阳副将;而他也水涨船高,成为了邓县县令。但说句内心话,让他在太平岁月当个普通的县令,勉强合格。但在这金戈铁马的年代,这种大阵仗,他就有些捉襟见肘、力有不逮了。

    邓县令也很有自知之明,在得知境内有汉军入境之时,便第一时间去通知了襄阳、新野。然后打算据城坚守,一直守到援军的到来。

    两军交战,先礼后兵那是正常的程序。大战之前,进行喊话劝降,也是一种心理战术。双方都会尽可能的抹黑敌手,抬高自己。以期望军心士气的再度提升。

    很显然,在这方面,汉军是占了优势的。徐庶策马而出,一身儒服,衣襟飘飘,风姿过人。行至城下,便昂首朗声道:“吾等奉中山王命,来巡视荆州。尔等俱为汉臣,为何还不开城相迎,莫非是皆欲为汉贼乎?”

    一个非常致命的、谁也逃避不了的、非常尴尬的问题就是,现在“奉天子以讨不臣”的人是汉室宗亲刘备。原本历史上,曹操迎汉天子东归,然后一步步从丞相到相国,再到魏公、魏王。每小心翼翼的前行一步,伴随的就是拥汉派们的鲜血。

    不说历史上的孔融、崔琰、耿纪等人。只说汉末三国历史中与诸葛亮并肩的超一流人物,魏国的第一谋臣荀彧,就是个铁杆拥汉派。最后因为反对曹操为魏公而死得不明不白。

    历史记载是曹操征孙权,表请荀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

    荀彧是奉天子的诏书来劳军,曹操顺手就把荀彧给留在军营不让走了。以忧薨,忧啥史书没写,但后面接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史家的春秋笔法非常有趣,前文写荀彧反对曹操为魏公,然后曹操心不能平。随着曹操留荀彧于军中,荀彧忧死,接着就说曹操遂为魏公。后来的司马光在史书中写得很明白,曹操隐诛荀彧。

    隐诛就是悄悄把荀彧给杀了或者是逼他自杀了。为什么要隐,而不能告之天下光明正大的干?一是荀彧道德品行毫无缺点、也根本没有适合的罪名。二是荀彧劳苦功高,没有他就没有曹魏的大好局面。三是荀彧是曹操麾下文臣之首,士人团体的领袖。荀攸是他侄子,郭嘉等一大票人都是他推荐的。要是曹操敢这么干,他的内部就绝对要出大问题。所以他只能悄悄的耍手段。

    然而这样做的恶果也很明显。从史书可以看出,荀彧死后,曹魏从此就再也没有获得过领土的有效扩张了。几场战争也都是防御为主。曹魏从此就从军事扩张变成了稳固内部去与士大夫们妥协。

    士大夫们一看是这结果,兔死狐悲的同时从此就产生了对军权的渴望。后来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兼录尚书事就是文人兼领军政的开始。司马氏有样学样,最后篡夺了曹氏的政权,也可以看做是荀彧事件的后续影响之一了。

    闲话少说,徐庶在城下这么大声一喊,你还别说,城头之上,就真的是鸦雀无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