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岭南萧家胆敢造反,也是有所依仗的。尤其是萧松回归家族之后,也给萧家带来了无数的计略。至少萧家再面对荆襄军队时还是互有胜负的,而他们的压力来自于林知秋的绿林军。
林知秋这次答应朝廷出兵,自然要了许多的好处。第一就是大量的钱财。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大量钱财的林知秋,马上给自己的军队配上了最好的战甲和兵器。使原本只能穿缴获而来的官军费甲的清风寨军士,立即鸟枪换炮,从头到脚直接武装了一遍。
这还不算,在荆襄两郡源源不断的支持下,林知秋手里的火药,手雷之类的东西更是数不胜数。就光库存下来的都可以大好几场战役了,而且清风寨的后勤还在源源不断的制造。荆襄官军的那名代表数次跟林知秋讨要一批手雷来武装自己的军队,都被林知秋无情的拒绝了。用林知秋的话说就是,武装了你等你卸磨杀驴以后用我的手雷对付我吗?
此次剿灭岭南萧家,林知秋也没有自己吃独食,而是从各地的绿林势力中调来了二十万大军,由李开山统一指挥。当然林知秋也知道阎王也不差恶鬼的道理,这些势力来此之后,也得到了丰厚的钱财和物资。比他们拦路劫道强多了,而且还是正大光明的。
如此多的钱财光荆襄两郡是无法支持的,还好大汉朝廷在这个问题上也不敢吝啬。要知道几乎整个北方的军队都用在了和匈奴交战的地方。要是真被萧家取得了江南,再加上匈奴的南下,这大汉的江山还真有可能崩溃。所以朝廷对待林知秋也是下了血本,而且是明知道养虎为患,还必须打出血。
不过即使这样林知秋还是不满足,因为他知道一旦萧家覆灭,匈奴退军。接下来整个朝廷就会对自己动手。此时不发展更待何时?故而他在对待萧家军队时看似占据着上风,可就是杀伤不了人。
他这种做法明眼人都看的清楚,荆襄的官军将领也不是一次对他提出不满。可林知秋轻轻一句话就给他们顶了回去,“我不尽力每次都打胜仗,你们尽力为何一胜难求?”
此话一出官军的将领们都是羞愧难当,掩面而退。接下来林知秋依旧我行我素,他还恨不得这仗打一辈子呢!
荆襄的将领们能看出的问题,萧松何尝看不明白?在他派人游说林知秋合作失败之后,索性将负责防御林知秋那边的人马抽调了一半用在了对付荆襄官军的战场上。
荆襄方面的官军早在一年前就被林知秋打掉了十万多精锐。剩下的都是一些新兵和老爷兵。自然是屡战屡败。他们打了败仗之后,也不得不向林知秋求援。而林知秋也非常的仗义,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嘛。所以每在官军即将被歼的时候,林知秋手下的绿林兵总会及时的出现。而萧家的军队也像有了默契一般,只要绿林兵一到,他们就撤退。不但如此,萧家的军队也从不主动招惹绿林军,哪怕是碰上一个走单的,人家也会视而不见。这情形就像萧家和绿林军一伙的似的,弄得荆襄官军无比郁闷。我们咋没这种待遇呢?不过话虽这么说,毕竟绿林军都救过他们的命,而且不止一次。
南方战场上有了林知秋的绿林军协助,萧家虽然不至于立即覆灭,可要想征服整个江南是不可能了。而北方战场上,大汉的军队却在匈奴的铁蹄之下节节败退。汉军安逸的太久了,哪会是匈奴那些野蛮人的对手,城池一个一个的丢,军队一步一步的退,而且还敢个和匈奴拼杀的人也越来越少。眼看匈奴的大军就要逼近长安了,汉成帝便让大司马王凤挂帅出战。
而王凤此人别看身居大司马一职,搞政治斗争是一把好手。但说起带兵作战就不是那块料了。不过他却有个侄子,那就是篡了汉朝江南的王莽。王莽确实是个人才,在军中声望也是极高。手下三万从金陵邑带过来的兵马,在汉军之中也最为强悍。虽然人数较少,可也给匈奴制造了不少麻烦。
王凤见王莽真是个人才,也善于带兵,便将他调到自己身边辅佐自己。王莽也确实没令他失望,将已经开始军心涣散的汉军治理的井井有条起来。不过汉军的腐化和懦弱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在强大的匈奴铁骑之下,改败还得败,虽然损失减小了许多。可随着匈奴的脚步距离长安越来越近,情况也不容乐观。
汉成帝没想到自己坐上这个江山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面临如此大的困境。在
在朝野有王家把持军政,朝外萧家造反。最可怕的是匈奴已经临近长安,眼看就要灭国了。正在他无比窝火的时候,一个依附王家的大臣提出了迁都洛阳的意见。汉成帝那个气啊。差点就将这个大臣的脖子扭下来当夜壶。可他最后还是忍住了,毕竟朝野之内王家的权势太大了,而且王凤和王莽还在对抗匈奴的第一线,王家是万万不能的罪的。
还好的是朝野中也是还有忠于朝廷的大臣据理力争,最后提出了一个建设性意见,那就是征招林知秋所率领的江南绿林势力来北方对抗匈奴。毕竟你林知秋拿了我的钱,就要为我卖命是吧?
征召的圣旨传到林知秋手中的时候,林知秋只是想了一下便同意了下来。毕竟林知秋也不想看到大汉灭国。所以他让李开山带着十万绿林军北上阻截匈奴,力保长安。自己留下十万绿林联军还有清风寨的精锐镇守南方,也不怕最后匈奴撤军之后,李开山和手下十万弟兄有危险。
李开山虽然帮助过川王谋反,可他还是爱国的。毕竟川王得了江山,大汉还是姓刘!在他听到林知秋要他北上的时候,心中也是激动不已。
大汉朝对抗匈奴青史留名的将领太多了,有卫青,有霍去病也也李广。以后还会有李开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