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自己的想法,没问题;你想给自己捞点好处,也没有问题;但是你不听皇帝的话擅自做主,那就很有问题了。有了多尔衮的前车之前,这一点,对于孝庄和康熙来讲,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由于鳌拜同志平常不注意学习,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很好地把握国内形势的变化(比如圈地),而且他自己本人从来都非常固执,老了之后,更加成了一个老顽固,又自以为功劳大,经验丰富。对自己的见解盲目自信,从来不爱听年轻人的想法(比如康熙),更是把康熙看成是自己的晚辈,动不动就在康熙面前训斥其他大臣,找存在感。加上鳌拜同志武将出生,虽然学了不少东西,可是有的时候还是难免举止比较粗暴,不太遵守礼仪。
这些问题在康熙还没有亲政的时候,还只是小问题。
但是,康熙六年,玄烨同志14岁。按照清朝的祖制,皇帝的亲政年纪应该是在16岁。但是,清朝初期由于情况比较特殊(皇权之争),顺治14岁就亲政了。清朝这个朝代还是十分看重祖宗的制度的,所谓的祖宗制度,实际上也就是前朝的“判例”。
这么看来,清朝的制度还很有点英美法系的意思。(到了清朝后期你又会发现,有牛人改变了这一不太成文的规矩)
由于有了顺治这个先例,到了康熙这个年代,到了14岁,自然会有人奏请太后,要求皇帝亲政。
事实证明,索尼虽然是个老油条,但是他能够成为官场不倒翁,绝对不是偶然的。他是十分了解孝庄的心思的,而且亲政这种事情,涉及到权利分配,确实比较微妙。所以他联合其他三个辅政大臣一起提出了亲政的奏请。
康熙显然是个比较有表演天赋的人,他表示:还希望诸位老臣再扶我一把。
这个时候,顺治的选择还是发挥了作用,如果是宗室比如多尔衮,没准真的脸皮一厚:好吧。
这四个辅政大臣显然这种底气的,所以他们坚持要皇帝亲政。于是康熙勉为其难地表示,这个,可以有。
康熙确实是非常聪明,非常善于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磨练,在看人和做事方面,自身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相比康熙,鳌拜就显得比较老古董了。鳌拜的固执己见,使得康熙完全不能推行适应社会发展的制度,而且鳌拜还沉浸在八旗利益的个人小九九中。要说康熙,虽然满洲人的利益还是要照顾的,但是国家的利益也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
应该说,纵观清朝268年,在满洲利益和国家利益方面,拿捏的比较好的,康熙应该算是第一人。
鳌拜的问题,在康熙亲政之后,显得比较严重。
在这里,我还要顺便插播一下,关于清朝的皇权和权力分配问题。
关于皇权的问题,要从丞相这个职位开始讲起。皇帝也是人,由于全国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个人来,把一部分权力交给他,这个人就是丞相。如果把一个王朝比作一个公司,皇帝大致相当于董事长,宰相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经理。
大家知道,一个公司里,总经理的权力是比较大的。同理,丞相的权力也不小。所谓宰相门人七品官。
虽然丞相是给皇帝打工的,但是问题是,他们都是读书人,一般读了点书,而且能爬到丞相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多少是有两把刷子的。
而且古代读书人,特别注重所谓的青史留名,虽然他是打工者,你要指望他完全听皇帝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他是巴不得你出点什么事情,他好给你提意见,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人混一辈子,总要有个盼头,大家都是当官的,自然物质享受不成问题,所以“流芳百世”就成了他们的最高追求。所以皇帝是很不喜欢丞相的,但是没办法,你要找人干活,你就得付出一点代价。
但是,到了明朝的朱元璋时代,这个人是个超级劳动模范,他不需要人帮着干活,他就能处理完所有的事情,所以丞相(总理)制度到朱元璋手上就算是终结了。但是朱元璋的子孙不是个个都像朱元璋一样拼命,所以明朝又搞出了一个叫内阁大学士的群体,排名第一的内阁大学士称为首辅,除了名字不同以外,基本上和丞相没什么区别。皇帝加几个内阁大学士基本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显然,宰相的存在,是可以限制皇帝的专制的。
到了清朝这个朝代,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议政王大王会议对于重大决策曾经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已经有意识地加强皇权。
后来清军入关,建立了全国性的政权。显然,如果光靠他本身的八旗制度,是不大管得好整个国家的。最方便的,就是延续明朝的制度。但是他们也不是照搬明朝的制度,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的私心。一切有满洲部族的私心处罚。
清初经过多尔衮的摄政导致皇权旁落,有清一代,皇帝对权力抓的是比较紧的。从顺治时期开始,清朝的历代皇帝都非常注重自己手中的权力,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专制”,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像宰相这种不利于皇帝专制的东西,显然清朝皇帝是不会大发善心地设置的。朱元璋所希望的皇帝具有至高无上权利的这个事情,竟然在清朝得到了发扬光大。在明朝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到了清朝,虽然也设立了大学士这个职位,但是性质和明朝是完全不同的,充其量相当于一个秘书处。
既然没人帮你打工,那么自然所有的事情就得靠你一个人干了,董事长和总经理只能一个人兼任。劳模也是被逼出来的啊。
所以,因为以上原因,在历史上,清王朝的皇帝大多数是比较勤政的,不是因为皇帝有多好,而是清朝的岗位设置的问题。在清朝之前,明朝有内阁,宋朝之前有宰相,唐朝是三省六部制度,很多事情不需要皇帝那么累,只要最终复议就可以了。但是在清朝,董事长和总经理由皇帝一个人全部兼任了。皇帝大权独揽,一言堂,所有的御史都是奴才,内阁大学士只不过就是秘书。如果皇帝不勤政国家就无法运转。
爱民如子的鬼话,大家听听也就是了。
毫无疑问,行使宰相职权的鳌拜的存在严重妨碍了皇帝的乾纲独断。(不过我必须说明的是,关于这一点,不能因为康熙英明就自动给他戴上主角光环,其实鳌拜最多也就是脑子比较古板,有很多意见和康熙不太一样。加上上了年纪,喜欢摆老资格,对小皇帝不太以为然。要说鳌拜谋反,这个纯属栽赃陷害。需要说明的是,康熙以后的清朝的皇帝其实也很明白,鳌拜,只是皇权高度集中的牺牲品。康熙死后,雍正很快给鳌拜平了反。)
当然鳌拜这个人本身,也绝对不是什么无缝的蛋。从之前的经历来看,这个人是个狠角色,也是个很有权力欲的角色,他不像索尼,打算混一天是一天。所以鳌拜是有自己的追求的,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干出了不少操握权柄、结党营私这样的事情,也干出了不少如圈地这样激化矛盾的事情。从执政思维看,这哥们属于保守派,但是从执政方式看,这哥们绝对属于喜欢硬来的激进派。清朝的文字狱扩大化,也是拜这哥们所赐,这哥们也因此成就了臭名昭著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