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乱明 > 章节目录 第六百四十七章 辽东变局 二
    皇太极得知郑芝龙的打算后,稍一琢磨,便即明白郑芝龙得到了林纯鸿的允许。

    对满清小朝廷而言,只要事涉林纯鸿,就不得不慎重,务必弄明白林纯鸿背后的用意。这是用鲜血得来的教训。

    辽东极度缺乏粮食和钢铁,为何林纯鸿拼命限制粮食流入辽东,却允许辽东建立自己的钢铁冶炼炉呢?

    皇太极正犹豫不能决时,被范文程用鲁少飞的一句话点醒:“大清极度缺铁!”

    皇太极马上反应过来,满清以武力立国,只要有善战的将士,有坚硬的兵甲,有犀利的武器,任何阴谋诡计能奈我何?

    皇太极不再犹豫,令范文程亲自与郑鸿逵接触,商讨合作事宜。

    范文程老奸巨猾,非郑鸿逵可比,不过郑鸿逵捏住了几条底线,让范文程并没有什么发挥的机会。

    郑鸿逵提出,绝不售卖粮食;南芬冶炼出的钢铁,七成需售卖与郑氏集团;满清朝廷负责疏浚太子河和辽河航道、建立辽河口货栈。

    范文程只觉得心里发苦,看来,郑芝龙对满清炼不出精钢了如指掌,抓住此点狠狠敲诈。

    “可以,不过,南芬铁矿冶炼,年产量必须超过三百万斤,否则,大清绝无可能将七成钢铁进行售卖!”

    三百万斤,大致相当于大冶年产量的七分之一,差不多有裕州年产量的一半。范文程虽不知道大冶、裕州的钢铁产量是多少,但是他狮子大开口,无非就是想让郑鸿逵知难而退。

    哪想到郑鸿逵不忧反喜,痛快地答道:“没问题,一年五百万斤也无妨。不过,这需要沈阳提供足够的人力。”

    范文程吃了一惊,默默地算了一笔账,一年有五百万斤的钢铁产量,就算按照钢一铁四的一般标准,辽东也可以留下三十万斤精钢。

    有了三十万斤精钢,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制造兵甲缺钢的困境!

    最终,范文程与郑鸿逵达成协议,最初三年,南芬钢铁工坊所产的精钢需留下三十万斤,多余部分,才能售卖给郑氏集团。三年之后,再将七成的产量全部售卖。

    此协议,仅仅只是框架,接下来,需要双方派出专业人士继续在框架下谈判,确定钢铁工坊的所有细节。

    当范文程与郑鸿逵唇枪舌剑时,鲁少飞接到了军情司的命令。命令用密语写就,只有寥寥数语,末尾却特意加上了数字零零一!

    零零一代表着这条命令由林纯鸿亲拟,这让鲁少飞激动莫名。更何况,林纯鸿在命令中高度赞扬鲁少飞的工作,指示鲁少飞为了避免暴露,要尽可能少地与内线联络。并且,为了确保鲁少飞的绝对安全,荆州方面将在近期更换联络人。

    林纯鸿还指示,鉴于鲁少飞在满清内部的地位已经非常高,工作方向需逐步从传递情报向引导满清决策的层次转变。

    “观大局,定大略!”林纯鸿对鲁少飞的要求非常简略,也非常笼统,让鲁少飞有点摸不着头脑。

    不过,想不通可以慢慢揣摩。鲁少飞可以确定的是,推动满族加速汉化,这点绝对是大局中的大局。

    鲁少飞有的是时间,他可以等待机会的来临。直到有一天,他见范文程眉头锁得紧紧的,似乎遇到了为难之事。

    他有意无意地往范文程旁边靠拢,试图引起范文程的注意,让范文程主动与他商议事情。

    果然,范文程一筹莫展时,见鲁少飞出现,随口问道:“年产量超过五百万斤,至少需要万余工人,现在种植粮食的农民犹嫌不足,哪里能抽调这么多?鲁侍从可有什么好计策?”

    鲁少飞从骨子里一直将自己当成满清朝廷的局外人,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鲁少飞的思路比皇太极、范文程要开阔。他稍稍思索片刻,便有了对策,不过他没有直说的意思,反而故意显得惊诧,问道:“大清人口超过两百万,抽调万余工人居然也会为难?”

    范文程叹道:“的确为难。大清境内,满人和蒙古人大约有七八十万,壮丁基本都用来养马、打猎和征战,剩余一百三十多万人口,辽东本地汉人约有八九十万,其中披甲人几乎就占了壮丁的一半,剩余的壮丁,也需要打猎、放牧和种植粮食。还有四十多万,都由北直隶一带迁移而来,基本都是包衣,归属贝勒、贝子所有,怎么可能从这些人口中夺食?”

    范文程一时焦虑,居然忘记了当面的鲁少飞也是多尔衮的包衣。待反应过来,话已经出口,忙安慰道:“当然,鲁侍从乃杰出之辈,非一般包衣所能比。”

    鲁少飞淡淡地笑道:“包衣就是包衣,有什么讳言的?为皇上办事,包衣应该有出头之日。”

    “为皇上办事?”如同迷雾中突然出现了一丝光明,范文程的思路陡然清晰起来:他不敢从贝勒手中抢夺包衣,并不代表皇太极不敢啊!

    鲁少飞接着又嘟囔了一句:“就算是朝鲜人,能尽心为皇上办事,也应该有出头之日!”

    对哦,征集朝鲜人也不错啊!

    范文程陷入沉思中,几乎忘记了鲁少飞的存在。鲁少飞嘴角露出一丝常人难以察觉的笑容,默默地从范文程身边走开,开始忙他自己的事情。

    鲁少飞心里非常明白:包衣被大大小小贝勒、贝子、勋爵控制,生命和尊严根本无法保障,只会向着蛮夷滑得越来越远。能让包衣摆脱贝勒的控制,成为大清朝廷的奴隶,至少能保障生命权和少得可怜的尊严。只要有一丝尊严,这帮包衣绝不会忘记自己属于骄傲的华夏族!

    至于引入朝鲜人,朝鲜人心慕华夏文明,汉化已经非常严重,大批量的朝鲜人进入辽东,显然对满族汉化有利。

    待范文程醒过神来,对鲁少飞再次刮目相看,更加坚定了引鲁少飞为援的想法。至于从大小贝勒手中抢夺包衣一事,范文程觉得还是不要动他们的奶酪为好,否则将来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范文程打太极拳的本事一流,直接向皇太极上了一本奏章,汇报南芬采矿面临的人力困境。

    最关键的地方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奏章的末尾,范文程还汇报了包衣奴才的粮食生产事宜。

    皇太极接手这个难题后,在范文程若有若无的提示下,稍一琢磨,就把主意打到了包衣和朝鲜人身上。皇太极乃战略高手,进一步深思后,立即认识到将包衣收归国有的妙处。

    就拿包衣耕种粮食来说,所有收获的粮食压根就没有经朝廷的手,直接归入各旗手中,这显然削弱了朝廷的权力。

    一旦包衣收归国有,土地由朝廷分配,生产的粮食归朝廷所有,这个诱惑让皇太极根本无法拒绝!

    皇太极想到做到,立即命令各旗交出所有包衣,趁着冬天即将来临,重新划分土地,交由包衣耕种,并规定包衣除了留够口粮外,所有多余粮食均归朝廷所有。

    各旗对此令大为抗拒,有心反对,无力回天,只好乖乖地交出了包衣。

    皇太极对大小贝勒、贝子的管理能力相当怀疑,下令由汉臣宁完我对所有获得自由的包衣进行管理。

    宁完我立即发现皇太极政策中的漏洞,建议皇太极仿照大明按亩征集粮食,鼓励垦荒,充分调动包衣的积极性。

    自此,包衣生产的粮食几乎有七成被朝廷征集,不过,他们基本摆脱了奴隶的身份,成了满清朝廷的自耕农,并慢慢地形成了大大小小以汉人为主的村落。

    与此同时,皇太极又拨付给范文程一万五千多名包衣壮丁,令范文程加快建设钢铁冶炼炉的进度。

    待到郑鸿逵再次来到辽东,郑鸿逵身边足足携带了四百多名工匠。

    范文程对这四百多名工匠并不放心,一一进行审问,惟恐林纯鸿借机渗入暗桩。审问的结果让范文程相当满意,这四百多名工匠虽然大部分来自于广州,但对荆州、安平及沈阳之间的厉害关系所知非常有限。

    管他工匠来自何处,只要能把高炉建起来,炼出钢水,即便军情司安插个把人,又有什么关系?

    于是,一万多工人冒着秋寒,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钢铁工坊建设中。范文程又借着秋季枯水的时机,组织数千工人对太子河、辽河进行疏浚,期待能行走载重超过五百石的船只。

    郑鸿逵携带的工匠中,包含精通管理、财计的人才。在这帮人才的管理之下,万余工人的劳动效率还算过得去。

    过得去的效率,自然是荆州方面的标准,但是这个效率放在范文程及皇太极眼中,简直就如快马加鞭一般。

    皇太极和范文程大为惊叹,立即组织一些平日看得过眼的才智之士跟随工匠干活,期望学得工匠做事的精髓。

    后来,一些满族、蒙古人中的有心人,也慢慢聚拢在南芬工坊周边,细细地观察汉人工匠如何做事。

    待到年底,第一炉钢水出炉后,在汉人工匠的坚持下,这批钢铁并未拿来制作武器,而是开始铺设铁矿井、煤矿井至冶炼炉的钢轨路。

    待到钢轨路成,范文程见识了钢轨路强大的运输能力后,直接哀叹道:“被郑鸿逵给骗了,按照这个搞法,明年产量超过五百万斤,又有何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