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 章节目录 三百二十二章 红花与绿叶
    岳飞带着两万士兵匆匆赶去淮西战场助战,途中经过蔡州。

    岳飞策马在远处眺望,蔡州的城墙上壁垒森严,一片沉寂,竟然没能发现一兵一卒。城墙上的黑旗排列有序,在秋风的猛烈吹送下,猎猎作响。

    莫非这是一座空城?

    岳飞敏锐地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诱敌入瓮之策,四周必定已经埋伏了大量的伪齐方面的伏兵。

    《孙子兵法》有云:“…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

    《孙子兵法》对于胜负之间的这些个描述和解释,套用在此时岳飞的身上,可谓是恰到好处,入木三分。

    岳家军迅速转移到距离蔡州城五十多里的一个叫白塔的地方,让李成准备了很久的一个埋伏圈落空了。

    李成收到了探子的回报,怒火中烧,悍然带着十万兵马从后面追了上来。

    在兵力的对比上,李成的十万大军远远多于岳飞的两万人马。按理说,主动追击是李成方面应有的一个权利。

    只不过,这一回李成又不长记性了。

    就在李成的大军追得正爽之际,不提防背后竟然有人偷袭。

    这次出手的岳飞的好兄弟王贵。

    王贵把李成大军的后营给冲散了,还烧掉了大量的粮草和各种辎重,等李成的精锐骑兵回救的时候,王贵和他的属下已经消失无踪了。

    ......

    象这样的亏,恐怕连李成本人也记不清吃了多少回了。

    身为伪齐的第一猛将,李成绝对不是一个庸人。相反,在南宋的初期,他的文治武功都是一流,甚至连高宗皇帝也曾经说过:“只要李成愿意归降,愿意给他一个节度使的名衔。”

    可惜的是,他遇上了岳飞。

    红花还需绿叶扶持。名士和猛将同样需要有分量的对手来衬托。比如,诸葛孔明的身边就有一个叫周瑜的猛人出现。

    在岳飞的身边,当然也有很多绿叶的出现。完颜兀术是其中比较大的一片,而李成这一片的尺寸也颇为不小。

    而用来衬托岳飞这朵红花的最大的那片叶子并不是一员武将。而是一名文官,他的名字叫秦桧;这片叶子的颜色非常特别,不是常见的绿色,而是深黑色的,黑到了比墨还黑,上千年时间也洗不干净。

    岳飞领军,崇尚的是“兵无常形,水无常势”。

    进攻与撤退之间,包围与反包围之间,袭击与反袭击之间。在岳飞的眼里,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用法。

    假如硬说岳飞的用兵有什么法则,那就只有一条: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说,用最少的兵力消灭最多的敌人。

    因此,在《武穆遗书》的要论一中如此写道:“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

    所以。李成虽然兵多,失败却是必然的。这是“技不如人”的结果。

    ......

    虽然后营被偷袭,李成却并没有放弃对岳家军的追击。

    并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不敢放弃对岳家军主力的攻势。

    如今李成埋伏起来的十万大军已经全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旦李成停止了对岳家军主力的追击,让岳飞喘上一口气。余下的结果,李成要面对的必然是岳家军那些无休无止的,恶心兼且烦人的,让人痛不欲生的偷袭和反追击。

    说实在话,李成也是考虑了很久。用了很长的时间才鼓起的勇气。

    一旦这道勇气消失不见了,自己就必败无疑。

    李成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几经辛苦才鼓起来的勇气,却被另外一道豪情贯天的勇气所消磨殆尽。

    这道豪情贯天的勇气的主人就是岳家踏白军的统制---董先。

    当李成率领着他那十万大军来到一座河桥的前面,他突然发现:河桥的上面只有一员持枪的宋将;而河的对岸是一片树林,树林里隐隐有无数的兵马在埋伏。

    河桥上的那员宋将乃厉声大喝曰:“我乃岳家踏白军的统制董先也!谁敢出来与我决一死战?”

    董先的喝声如同响雷一般,伪齐军闻之,尽皆股栗。

    咦,这个场景好熟悉喔,是不是曾经在哪里见过?

    没错,目前的这个场景,和汉末魏、蜀、吴三国时期,张飞在长坂坡的桥上,单人匹马喝退曹操的百万大军,何其相似!!!

    在这座无名的河桥之上,董先居然重演了当年燕人张翼德大闹长坂坡的一幕。这一幕,在《百氏昭忠录》和《岳武穆公遗事》中有以下详细的记录:

    董先遂择险地,伏其军于林莽中,独据河桥以待之。

    须臾,李成等至,见董先,举绳以告之,悉如踏白军所言,谓董先:“汝勿走,我今先擒汝。”

    先答曰:“我定不走,只恐汝走耳!”

    贼见先待之闲暇,疑有伏兵,不敢径进。每遣兵来战,董先则旋出林中兵一二队以应之。彼退,则又归于林中矣。

    贼益疑。

    ......

    很难想象,单人匹马面对敌人的十万大军,需要多大的胆量和勇气。

    但是,董先做到了。

    他完整地阐释了什么叫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他凭着自己过人的胆量和超常的谋略,硬是与李成的十万大军相持了足足一天一夜。

    第二天,李成不耐烦了,大旗一挥,让部下的将领冲上去与董先厮杀。

    单单从这一点来看,李成已经比三国时期的曹操要强上一筹,起码他没有被董先的三言两语给吓得狼狈而逃,而是坚持冲锋。

    只不过,他还是受到了董先的严重影响,没有让全军一起冲锋。而是派武将上去试探宋军的底细。

    虽然李成派了几队的武将前去冲桥,但是桥面狭窄,最多也就能容得下两三骑马并行,而且灵活性受到大大的影响。

    这个时候。踏白军统制董先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手脚不停,恶斗了整整一个上午,连挑数十骑大将。

    河桥后面的树林中,埋伏在其中的宋军士气高昂,喝彩声地动山摇。

    军队之中最是崇尚武力,见到董先如此的神勇,伪齐的军队士无斗志,甚至开始偃旗息鼓,准备后撤。

    此其时也。岳飞率领岳家军的主力从伪齐军的侧翼掩杀过来,“如银山拥出于众山中”

    李成大惊失色,慌忙之中调转马头,拍马发足狂奔而去。

    岳家军追出了三十多里,“得马两千余匹及衣甲、器仗。降骑兵三千余人…”

    简单地打扫过战场后,岳飞挥师继续东下,往淮西战场而去。

    ......

    岳飞终于赶到江州了。

    只不过,岳家军的到来,让还在喜庆中的南宋朝廷产生了一丝变化。因为这时候伪齐的三路兵都已经战败撤退,而张浚和杨沂中等人还在等着皇上的封赏。

    烽火戏诸侯,无论是放在哪一个朝代。都是件非常忌讳的事情。

    高宗皇帝很尴尬,左相赵鼎很羞愧,这时他们知道上刘豫的当了,可上位者自然有他们用来遮羞的说法。

    赵鼎首先向皇帝陛下贺喜道:“从这件事上能够看出前方的诸位大将对朝廷的尊敬,每个人都很听命令,这是一件好事。”

    高宗皇帝连连点头称道:“是的。刘麟败北,朕不足喜,诸将知道尊敬朝廷,才是真正可喜的事啊!”

    这种说法,分明就是与现代的“灾难兴邦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就这样。南宋朝廷发起的对伪齐政权的二次北伐降下了帷幕。

    这一次北伐,由右仆射张浚负责主持,从绍兴六年二月韩世忠横渡长江开始,到岳飞从蔡州撤兵回救淮息战场而宣告结束。

    在这次北伐中,南宋的军队打了大大小小数十仗,均以胜利收场。

    南宋政权在这一年所赢得的胜利,比起以往几年加起来所赢得的胜利还要多。

    这次北伐证明了,南宋的兵力经过这几年战火的磨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力不但远超伪齐,即便是对上金兵也毫不逊色。

    问题是,无论如何,第二次北伐还是以失败告终。毕竟伪齐的政权依然存在,而南宋的大军已经全部撤退回原来的防线上。

    这次北伐的失败,非兵之罪,完全是因为朝廷的后援支持和统筹决策。其中左右两位宰相---赵鼎和张浚负有很大的责任。

    张浚的责任在于,没能协调好韩世忠和岳飞两人进攻的节奏,一前一后过江,威力大减;还有,张浚没能满足前线对粮草的需要,让韩世忠和岳飞都受到很大的困扰。

    而赵鼎的责任在于,很轻易就相信了刘光世和张俊两人的军队,对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极力劝说高宗皇帝让岳飞师回朝救驾,痛死大好形势。

    ......

    南宋朝廷的第二次北伐就这样糊里糊涂就结束了。可是,淮西闹剧所产生的震荡并没有平息下来,还在不断扩散之中,甚至是越演越烈。

    问题发生在两个人的身上---赵鼎和张浚。

    。

    ps:

    谢谢zhuxyhh01大大、ve2003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