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南宋英豪传 > 章节目录 第七十二章 边创业边改革
    本站启用新域名请书友记住防止丢失       其实,孟九成早就有推行教育的想法,只是事业初创,在资金方面实在是捉襟见肘,也只能不断拖延。

    即便是现在,要拿出足够的资金也是相当困难。但孟九成决定不再等下去了,虽然困难重重,也要先建立起制度和框架,勇敢地推行下去。

    在这个时空,改天换地、兴复华夏的重任落在了孟九成身上。

    在历史车轮的滚动中,孟九成不时地扔出一颗石子,越来越大的石子,使历史车轮弹起的越来越高,终于偏离了原来的轨道。

    但这还远远不够,局面刚刚呈现,还十分的脆弱。

    孟九成一边要筹谋着对抗近的和远的敌人,一边还要夯实自己的基础。

    类似军校的讲武堂建起来,一批批忠于孟九成的军官会不断渗入军队,加强掌控;书院也要开张了,没有科举,那什么人能够做官,自然是书院的学生。

    还有民间的普及教育,一个村一所书塾,每家适龄儿童都要去读书,至少五年,通过考试取得毕业证。

    这种类似小学的普及教育当然是免费的,哪户不遵法令,便要重罚;而家中有一个去书塾读书的孩子,便会在赋税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免,以减轻负担;如果供出一个五年后毕业的学生,则会有田地或其他方面的奖励……

    杨妙真端茶倒水,在旁侍奉得周到。孟九成写完一张,她也拿起仔细。尽管不是识得所有字,但也能明白大概内容。

    等到孟九成终于停下笔,暂时休息一下的时候,杨妙真才开口说道“官人,书院出身的便要为官为吏吧?”

    “是啊!”孟九成了头,理所当然地回答。

    “那原来做官的,投靠过来也要入书院学习吗?”杨妙真眨了眨眼睛,继续就疑惑和不解发问。

    孟九成想了想,说道“多少也要入书院一段时间吧!”

    杨妙真沉吟了一下,说道“可有些官员完全可以直接任用,为何要入书院重新来过?很多官员想着纵使不能为官人运筹帷幄,留下作个行走洒扫之士也堪用的,又何必到书院重操学业?难道他们生平所学,就没一样可被官人看得上眼的吗?”

    孟九成暗自冷笑,说道“有些家伙自以为功名在身,或是学识优厚,说起论语、春秋,可以背诵出其中字句,甚至说出每句出自何处。但这样的人才,有用吗?

    “目前的政策措施,我看是行之有效的。官员不加熟悉,并且知道其中关窍,如何能贯彻实施?”孟九成用手指重重叩击着桌案,继续表达心中的不满。

    “连南宋和金国都算上,任职的官员又有多少懂得算学,熟悉法律条文,识得民生稼穑。且不说运筹帷幄,单说治理地方吧,也得清楚治下多少百姓。每年税收中留出多少,才能补贴劳力不足之家,使其不至于心生怨恨,铤而走险。要算出每年雇佣多少民壮,才能修整河道,平整道路……”

    等孟九成说完,杨妙真不由得笑了笑,说道“些许杂务自可交给从吏,何劳官员亲力亲为?家兄任命官员时,也是以文章论才能的。”

    “从吏计算正确与否,官员心中岂可无数?若从吏相欺,引出事端,是谁之过?”孟九成不和妻子生气,玩笑般地说道“娘子也知目前财政之紧张,又从哪里拿出多余钱粮供养废物官员及其从吏幕僚?”

    “话虽如此——”杨妙真想了想,谨慎地劝道“可这些还是与属下商议一番,才作决定的好。”

    孟九成了头,说道“娘子所言极是,我只是想到哪就写到哪,肯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地方。朱师父经验丰富,且没有私心,咱们回去时正好再拜见,和他商议一番。”

    “其实官人想得也没有大错。”杨妙真劝谏完,又给了孟九成些安慰和夸赞,“如果做官只是写写诗词,拍拍上司马屁,那要之何用?”

    哈哈,孟九成笑得畅快,拍了拍妻子的手,说道“正是如此。娘子聪慧,一语中的。”

    “要说聪慧,奴家连官人的一成也不如。”杨妙真细心地把纸张收起叠好,说道“官人在别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却能看出问题和弊端,连朱师父这饱学之士也未必知道呢!”

    “正是习以为常,才不易被人们接受并改变。”孟九成叹息道“趁着现在大业初创,立下章程来,以后倒少了更多的麻烦。”

    硬实力,凭借孟九成的超前眼光是有办法增强的;软实力呢,也不能放松,这就是他急于推行诸般新政的原因。

    而现在应该是建立体制的好时机。官僚机构小,自然有小的好处,起码那些文官固有的那些毛病少多了。

    现在呢,新任的官员多是年轻后进,或是实心任事之辈。虽然也有不和谐的声音,但阻力不大。这对孟九成来说,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自己的精力可以偏重于军事,但政事方面可以委托给象朱明这样信得过的官员办理。

    改革的阻力呢,现在却是最小的。

    事必躬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