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凤穿残汉 > 章节目录 第九节 魏宫对策
    当曹丕怀揣着蔡吉的提问被下放折冲府之时,他那远在邺城的父亲曹操亦在密切关注着齐国的一举一动。。しw0。话说自打受封魏公之后,曹操便将国都迁到了邺城,并把许都改名为许昌交由长子曹昂镇守。曹操之所以会这么做,一来是因为许都离魏、齐、吴三国的边境太近,战事一起容易被对手包抄后路兵临城下。二来嘛,邺乃上古殷商王朝的都畿地,且在战国时期邺城还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魏国国都。故而历史悠久的邺城在古人眼里较之新兴的许都更具王者之气。

    除了迁都邺城之外,曹操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倒也没再做什么惊世骇俗之举。相比参照后世三审六部制进行制度改革的齐国,魏国的制度几乎完全沿袭汉制,仅在一些细节之处稍加调整,以便于曹操加强中央集权。不过这并不代表曹操就是个保守之人。事实上这位当世枭雄一直以来都热切关注着蔡吉在齐国推行的一系列新政。由于曹蔡两家的关系又与当年的袁曹两家颇有相似之处,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之齐魏两国比邻而居,故而齐地一有新政出台,曹操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应的情报,并与麾下的大臣探讨优劣,以便从中汲取灵感和经验。而在蔡吉的诸多新政之中,最让曹操感兴趣,也最让他上心的莫过于齐国关于军制的改革。

    这一日曹操在邺城的魏宫内与时任司徒的荀彧闲坐对弈。且见他手捻一子饶有兴致地向荀彧问道,“文若可曾听闻蔡安贞下派讲武学子入折冲府练兵一事?”

    荀彧捻须颔首。“略有耳闻。齐主此举即是练兵。也是练将。”

    曹操听罢荀彧所言微微动容道,“此话怎讲?”

    “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武。讲武学子虽是年少,多有不足之处,然玉不琢不成器,一番磨砺过后。终会有将才从中脱颖而出。”荀彧沉声分析道。

    “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武?”曹操微微皱眉,继而落下一子,不置可否地反问道,“士人肯与卒武共食同寝乎?对手下将士解衣衣之乎?推食食之乎?”

    其实也怪不得曹操会发出此等讥讽之问。要知道曹军之前也曾招纳过不少学子士人入伍从戎。只可惜其中绝大多数是些自视甚高之辈,仗着读过几年书便幻象一入曹营就能受重用进而封侯拜相,既吃不了军旅之苦,也守不了严酷的军规。结果嘛,要么郁郁不得志,要么就是犯了军规被曹操重罚,甚至为此掉脑袋的也大有人在。相比之下许褚、典韦之类的武人则无异要忠厚可靠得多。故而曹操一直以来都是器重武人胜过文人。

    荀彧作为曹操的谋主即为其推荐过不少名士能臣,也见识过曹操如何当众羞辱士子,深知眼前的男子最是瞧不起那些眼高于一旦蔡吉招满七十三座折冲府兵员,齐国就能一下子多出七万多兵马。更不用说这些府兵还都自备驮马、武器等各项军资。

    对于曹操而言对付这七万兵马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效仿蔡吉也在魏国实施府兵制。但是经过多年的观察曹操深知实施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制。遥想曹操为推行屯田制已然得罪了不少世家大族。若是再进一步将屯田制升级为均田制,则势必会进一步加深他与世家大族间的矛盾。所以曹操需要先试探一下世家方面的底线,才好制定下一步的对策。

    荀彧当然清楚曹操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且见他沉思了片刻,斟酌着回答道,“臣以为府兵制虽妙,然其阻力却有三。”

    曹操见状赶紧虚心求教道,“愿闻其详。”

    “其一为世家。”荀彧竖起一根手指道,“众所周知齐国募良民为府兵。而为使百姓送子参军,齐主特设均田法,均田给民。然均田给民须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必会得罪世家大族。故此为其一。”

    荀彧所说的第一条阻力早在曹操意料之中,所以他仅是点了点头,便迫不及待地追问道,“何为其二?”

    “其二为百姓。”荀彧答道。

    “百姓?”曹操眉头一皱脱口而出道。显然荀彧所说的第二条出乎了他的意料。

    荀彧却是不急不躁地颔首解释道,“正是百姓。百姓虽受益于均田法,一户可获授良田百亩,然参军入伍,终有风险。若天下太平,府兵平时务农,农隙服役,倒也无妨。若战事一起,齐军征调府兵出战,则百姓为躲兵役,少不得弃田而逃,甚至转投世家大族门下充当荫户。”

    对于荀彧预估的现象,曹操可谓是感同身受。因为曹军屯所之中军户弃田而逃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此曹操不得不祭出极其严酷的刑罚来惩处出逃的军户以儆效尤,甚至严惩各类收留军户的世家大族。但就算是如此依旧还是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这一来是因为一部分军户如荀彧所言害怕打仗不肯上战场。二来也与军户糟糕的生存环境有关。说到底所谓的“军户”其实就是曹军的农奴,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地位,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役,还要在战时充当炮灰,如此细算起来可能还真不如世家庄子里的荫户过得好。

    当然齐国的府兵都是自耕农,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与资产,有迁徙的权利,甚至还可以送自家子弟入官署的学堂念书。与曹军的军户可谓有着天壤之别。不过就像荀彧所言,一旦打起仗来,常年面对尸山血海,面对不断战死的亲人,寻常百姓可不见得会为田地持续替君主卖命。这也是同为屯田曹操对军屯管制相较民屯尤为严苛的一大主因。

    “文若言之有理。”曹操深以为然地点起了头,又跟着问道,“何为其三?”

    “其三为军阀。”荀彧竖起第三根手指道。

    “军阀?太史慈业已转任刺史,齐国何来军阀?”曹操低头自语了片刻,旋即仰首道,“文若莫是指张郃乎?”

    荀彧与曹操交换了一下眼神,点头分析道,“张郃早年为袁绍部将,因与袁谭不和,方才叛袁投蔡。其即非太史慈、张青那等蔡氏亲信近臣,又非张辽、高顺、高览那等降将。此外张郃盘踞徐州多年,且帐下将士皆是其亲信部曲,非寻常齐将可比拟。故其与齐主名为君臣,实为盟友。而今齐主为收兵权,设府兵制衡军阀,划军镇剥离军政。此番齐主整军虽未触及张郃根本,然长此以往两人必生间隙!”

    曹操听罢“必生间隙”四字,精神顿时为之一振。对手的烦恼就是自己的机会。只见他压低了嗓门朝荀彧追问道,“可否借机拢络张郃?”

    面对曹操的提议,荀彧手捻长须,不咸不淡道,“据臣所知,御史高藩乃是张郃同乡,颇有旧交。旧友叙旧无伤大雅,便是让齐主知晓又能如何。”

    高藩乃是袁绍的旧臣,出身河间的他细算起来最多也就是张郃的同乡而已。但空穴来风的事只要有道缝隙就足够了眼见荀彧摆明了要使离间之计,曹操立马露出会心一笑道,“善,就依卿之计行事。”

    荀彧赶紧拱手称诺。可是还未等他话音落下,曹操又突然将话锋一转道,“文若列举诸多阻碍,字字珠玑。然则孤若有心效仿蔡氏均田与民,开设军府,卿又有何化解之策?”(。(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