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白小村通往西集乡的河滩中的冰冻已经开始融化了,河滩中的河水静静地显露出冰面,悄无声息地不断向前流淌,冰面闪动着粼粼的白光,就好似天空夜间闪动着明亮的星河,凝视着这春天山野的秀色,眺望着远处的白色山峦。远处山顶的积雪在太阳的照晒下发出耀眼的光线,雪山被春日的阳光逐渐地暖化了,山峦缓慢地抖动着自己沉睡的身躯,它要急于摆脱覆盖在自己身上厚重的白色外衣,缕缕白色的气流腾空而起,随着微微的春风在原野中舞蹈。黄色的泥土被融化的雪水所湿润,大地暂时失去了飞扬的尘土,野草经过冬天的沉睡已经钻出了地面,零星点点地露出嫩绿的草芽,泥土和青草的气息在和煦的微风中流动,到处都能感受到一种萌发向上的自然力量。
初中的第二学期开学了,这一次的开学没有前半年的那次开学那么的麻烦,但仍然需要长辈们送一些面粉、土豆,去往西集乡的道路上又一次呈现出了送孩子上学的送行队伍。张小强、李小荣、王光明等同学按照学校的计划来到了学校报到,这一次的报到再也不用排队了,同学们对学校的情况和班主任的房间早以熟悉,他们只需要在班主任老师那儿登记一下,上交学杂费就可以了。
张小强报到后回到教室,他发现姚永艳已经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翻看着自己的新课本。早到的姚永艳已经将两人的课桌用抹布擦拭干净,她的桌面上早已经摆放好了自己的新课本和作业本。真是早起的鸟儿有食吃,早谋划的人儿有成就。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事情有所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落实,并尽可能早地付诸行动,他就会有良好的开端和美好的结果。对于一名中学的学生也是如此,学习方面的事情提前到位,就能够尽早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当然就会有相应的更好结果。姚永艳先于张小强来到学校,将自己的课桌打扫干净,就从这一点上来说,她做事情就是比张小强有提前量,学习中也要比他勤奋许多,难怪她的学习成绩要比他好许多。
面对已经擦拭干净的课桌,张小强不好意思的向姚永艳说了一声:谢谢!他的一声谢谢并没有得到同桌姚永艳的回应。张小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环视了一下全班同学,大多数同学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地看书,他应该是较晚一个来到教室的学生,感觉到自己比大多数同学迟了许多,他只能快速地整理自己的书桌,将上课所需的课本放置于自己的桌面上,简单地翻看起新学期课本的相关内容。伴随着老师们的每一堂授课,学习的生活一如既往地进行着……
转眼到了春分前后,一年一度的义务植树活动即将拉开帷幕。西海固地区的严重干旱,导致所种植的树苗存活率较低。西海固地区的树木只能在春分前后进行种植,借着春季树木尚未发芽的时机种植,而且只能种小树苗,一颗大树基本是种植不活的,这与西海固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有较大的关系。如此的环境、如此的气候,西海固地区的人们却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他们与大自然进行着长期的斗争。不论是各级政府机关干部,还是学校医院的人员,或者是乡村的农民,都被动员起来开展春季义务植树造林活动。
学校老师提出要求,凡是距家三公里内的学生都需要回到家中,从家中带一把铁锹到学校,作为植树造林活动的劳动工具,开展为期两天的义务植树造林活动。植树活动的地点距学校约一公里,这个地方叫西堡湾山梁。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以班级为一个相对较为独立的队伍,带上干粮向植树点步行出发。张小强家中距学校有五公里,他没有负责从家中带铁锹的任务,姚永艳的家中距学校的距离较近,她从家中带来了一把铁锹。按照老师所确定的两人一组的要求,张小强只能和同桌姚永艳共用姚永艳从家中带来的铁锹,一般情况下是两个人一把铁锹,领取一捆小树苗,相互配合着完成树苗的种植活动。
植树造林的现场红旗招展,一个班级一面红旗,整个场面颇为壮观。鲜艳的红旗在原野中迎风飘扬,作为共立主义接班人的同学们不能完全理解红旗的重要意义,只知道红旗是由鲜血染成的教导,部分知识也来自于思想品德课教育。植树造林的现场,有乡政府林业站的技术人员当场讲解,现场操作传授植树的技能,提出植树的相关要求。由于所有同学们均来自于农村,他们从小生长于农村,都曾经有过跟随父母种树的经历,所以植树的技能对他们而言或许不需要太多的辅导。唯一需要强调的是植树树坑的大小、深度要求。
种植的树苗有榆树、山棘、杏树、桃树等抗旱耐活的树苗,这些类型的树苗种植时不需要浇水,种植后只需要天空下几次及时的春雨,树苗基本可以保证一定的存活率。张小强与姚永艳作为同桌是一组搭档,他们两人共用姚永艳带来的一把铁锹展开植树活动。张小强手中握着铁锹,用脚踩着铁锹,手脚并用,挖出了一个直径五十厘米,深六十厘米的土坑,然后再向土坑中放入一定量的虚土,虚土的厚度大约有二十厘米,只要有这二十厘米的虚土,才能更好地保证树苗的根部土壤储存水分,也保证树苗更容易向泥土中扎根生长。
姚永艳手中拿着一棵榆树苗,将树苗直立于挖好的土坑之中,张小强一锹一锹的将刚才挖出的泥土填入树坑之中,等土层将近填满之时,还要在树苗的周围用土围一个圆形的小土坎,以保证在天气下雨时树苗的根部能够收集到一定量的雨水,雨水通过树苗下的虚土渗入到其根下的泥土之中,似保证树苗存活的水分之所需。张小强同学挖土累了,姚永艳同学接着继续干,两人交替进行着作业,播种着绿色的希望,美化着可爱的家乡,他们为西海固的绿色大地挥洒着他们自己的汗水。临近中午时分,全体人员在植树造林活动现场就地休息,同学们吃着他们自己带来的干粮,喝着从学校带来的凉开水。短暂的野外休息之后,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植树造林活动……
两天的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结束之后,张小强的手上被铁锹的木柄磨出了几个水泡,只要触碰到手掌的水泡,立刻就会感觉到一股刺疼。他的同桌姚永艳同学也不例外,女孩子的皮肤更是比男孩子的细嫩,但姚永艳一点也不叫疼,她能承受劳动给她带来的伤痛,并从劳动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同学们用针挑破手掌中的水泡,挤掉水泡中的积液,积液挤出的时刻伴随着一阵刺痛,但挤出之后疼痛会降低许多,而且更容易短期内伤愈,这也是父辈们教给他们的一种土办法,根本不需要去医院救治,也不需要什么药物治疗,当然这也是他们时常在家中劳动时经常使用的办法。
西海固地区的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壮举,在一幕幕的义务植树场景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正因为有了一代一代人的伟大斗争,才有了人类在这块最不适宜居住的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存着。只有人民才能改变社会,人民是社会的真正主人,也只有人民可以改善自然环境,让自然环境逐渐地变化为适合人类易于生存居住的地方。十几岁的初中生都能为了家乡的原野更翠绿、环境更美丽而付出辛勤的劳动,他们积极投身于改变自然环境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着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还有什么能够挡得住西海固地区人民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改造呢?
清明节将至,又到了春季播种的季节,对于乡村的学校而言,这个时节往往要放七天的农忙假,一方面是保证老师能够有时间回家帮家人种地,另一方面是保证同学们能够帮助父母牵牛打杂,共同完成每个家中的春季播种。人们只有耕耘脚下的这片土地,播种下春天的种子,才会有秋季收获的希望,从而使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保障。
张小强弟兄两人回家的劳动任务就是负责牵牛,帮助张金平、李银兰夫妻做一些零碎性的跑腿活儿。但每天有两项重要任务,一项任务是与哥哥张小红负责全家人的生活用水。弟兄两人用一根木棍,抬着家中的一只水桶,到白小村山坡下的河流中抬水,装满水的水桶较重,上坡时张小强走在前面,张小红则走在后面,坡度的落差与兄弟两人的身高落差基本一致,可以基本保证水桶中的水位平衡,不致使水桶中的水向外洒出更多。全家人一天的生活用水需要四桶,兄弟两人上午需要抬四趟,每趟的时间需要半小时,仅抬水的时间就花去了两小时。
下午就是第二项任务,兄弟两人要前往自家的苜蓿地中割草。苜蓿是当地喂牛的一种上等好草,每个农民家中都会种植一定数量的苜蓿,以满足养牛或者其他牲口的草料需要。出发之前,张小强会检查鐮刀的锋利程度,如果镰刀不够锋利,那割草时便会费时费力。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让镰刀变得更加地锋利,他还要拿出家中的磨刀石,从厨房中盛来一碗生水,花十分钟的时间将镰刀磨锋利。检验镰刀是否锋利,是否达到轻松割草的要求,简单有效的检验办法是将大姆指在刀刃上轻轻的摩擦,当发出轻脆细微的沙沙声音之后,证明镰刀已经磨到位了。
张小强弟兄两人一起出发,他们前往自家的苜蓿地割草,割草时一只手握着镰刀柄、一只手揽住一把苜蓿,用镰刀将苜蓿割掉。兄弟两人换着割草,你累了休息会,他接着继续干,人可以停下来休息而镰刀不能停止,有时两人会带两把镰刀同时展开劳动。三十分后,两捆苜蓿草割好了,可以满足当天晚上两头牛的口粮。张小红将两把苜蓿拿在手中,将苜蓿的一头打成结,然后放于地上,将一捆苜蓿放于上面,兄弟两人坐在地上,每人手中握住一小股苜蓿,配合着用双脚蹬踏苜蓿捆,用力地将苜蓿捆捆紧,然后迅速的交叉打一个结,保证苜蓿捆在背回家的路途上不致松开散落。
苜蓿背回家中之后,兄弟两人还要用铡刀将苜蓿切割成两寸左右的小草截。铡刀也叫铡子,是农家碎草的常用工具。张小强负责向铡刀的刀口中填草,当地人称之为续草。张小红年龄较大,他的力气相比较弟弟张小强大一些,他负责按铡刀的木柄,上下抬动着铡刀的刀柄,由于没有足够的力气,一小捆苜蓿需要上下施两把劲才能切割掉。苜蓿切割完毕之后,张小红用木叉将苜蓿的茎与叶子进行充分的搅拌,使叶子和茎杆完全混合均匀,从而防止黄牛只吃叶子而剩下苜蓿茎。
等到傍晚时分,兄弟两人还要负责用家中的竹制背框,将苜蓿草揽入背框,背到牛圈中倒入牛槽之中。黄牛享受着可口的草料,一次填加草料不够,兄弟二人还要填加第二次。草料填加完毕之后,弟兄二人还要时不时地轮流返回,不断地观看黄牛的反应,有的时候黄牛饿了,如果吃草速度过快过猛,牛儿会被噎到,此时就得及时的告诉父母,父母立刻会用浇水等办法及时地予以解决。
姚林村的姚永艳姐妹两人也没有闲着,除了帮父母牵牛外,还要在家中的大棚中给父母帮忙。家中的大棚是全家主要的经济来源,春天播种的季节也正好是蔬菜种植的季节。大棚中种植的蔬菜品种有茄子、豆角、西红柿等蔬菜。姚志全、赵玉花夫妻负责翻整大棚中的土垅,向大棚的土垅里撒入化肥、牛粪,姚永娟、姚永艳姐妹负责向地垅的土壤中按照一定的间隔播撒种子,用小水壶提水浇水,帮父母按住地膜一边,将虚土压在地膜的两边,从而保证地膜下面的土壤层有足够的湿度,好让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赶上父母劳作一天疲惫时,姐妹两人可以帮助母亲制作家中的晚餐。姐姐姚永娟负责和面,揉搓面团,然后将面团用擀面杖碾压成一张薄薄的圆形面块,将面块切成很小的小面块。妹妹姚永艳则负责向锅中填水、生火,往锅灶内不断的填入材火,以保证灶内火焰的旺度,及时地将锅内的生水烧开。当锅内的开水沸腾之时,姚永娟将切碎的小面块倒入锅中,用勺子进行搅拌,然后盖上锅盖,不出几分钟的时间,面条被煮熟了,姚永娟便向锅中加入一些调料,一锅香气溢人的面条便出锅了。
这是姐妹两人对母亲最好的帮助,全家可以享受到两个女孩亲手制作的可口面条。晚餐过后,姐姐姚永娟还要负责家中猪和狗的喂养,她从厨房中取出猪饲料和狗饲料分别放入小盆中。妹妹姚永艳负责洗锅涮碗,不一会儿功夫,所有的锅碗被洗涮干净。别看小小年级的她,干起活来如同学习一般,干脆利落又快又好。姐姐姚永娟将洗锅用过的水倒入盆中,搅拌好猪食和狗食。姐妹两人每人端一个小盆,各自分别送往猪圈和狗圈,好让猪狗吃到晚间的食物。
全天的劳动基本结束。西海固地区的男孩子们农忙时间可以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但女孩子们除了可以帮助父母干一些零碎活之外,还可以帮助母亲做饭。别看做饭这项任务,那也是需要一定的人力去完成的,每一个家庭一日不可以无三餐。姐妹两人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高贵品格,也许这是西海固地区农民家中女孩子身上特有的品质吧。
平时在家中的时候,姐妹两人还要和其他村中的女孩子一样,学习一些女孩特有的手艺活。虽然她们的主要精力是学习,但偶尔的还要在农忙假的时候帮助母亲做一些简单的针线活,给家中破旧的衣服补个补丁,缝缝全家人穿过的破旧袜子。穿针引线、剪布选料,缝补丁等小的针线活,对姐妹两人来说简直不在话下,干起来十分得心应手。衣服缝补之后,她们还要帮母亲洗洗全家穿脏了的衣服,由于双手没有足够的力气,不能有效地拧去衣服中的水分,姐妹两人各握住衣服的一端,合力向相反的方向使劲拧去,可以将衣服中的绝大部分水分拧掉,以便更快更有效地晾干。晾晒衣服的时候,姐妹两人个子不够高,她们只能搬来家中的椅子,姐姐姚永娟站在椅子上向院子中晾晒衣服的绳子上挂晒,妹妹姚永艳在椅子下从盆子中拿起衣服传递给姐姐,姐妹二人配合着共同完成衣服的清洗和晾晒活动。
农忙假期之中,除了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外,他们还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复习功课,不管是姚永艳姐妹两人在电灯泡下学习,还是张小强兄弟两人在煤油灯下学习,他们还是将学习放在了第一位,做到劳动学习两不误,在劳动之余学习,在学习之后劳动,夜晚的灯光下的他们学习的背影,显示了农民家庭孩子刻苦学习的奋斗历程。
七天的农忙假期很快过去了,同学们弹去身上的尘土,他们按照学校的放假时间节点如期的返回校园。几天的辛苦劳作,张小强的脸庞明显的黑了许多,双手的掌心也磨出一些小茧,身上的衣服还留有苜蓿草的气味,尤其是肩膀上的衣服还留下苜蓿汁浸染的绿色印迹,那是每天背一捆苜蓿草而留下的印迹,也是劳动给他的身上留下的印迹。姚永艳的衣服上也会沾有少量的面粉,真是征程未洗身着衣,贫家子女为劳力。
艰苦的日子和恶劣的西海固地区自然环境,家中父母要进行繁重的农业劳动,他们的子女也要从小进行必要的劳动锻炼,通过劳动改变着家中的生活条件。西海固地区农民家庭孩子的日常劳动,造就了他们立足于在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上生活,为了生存和成长的需要,逐渐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苦于劳动、勤于学习的高贵品质。孩子们从小的艰辛劳动,终将会是他们人生的毕生财富,必将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从而寻找属于他们自己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