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墟巷 > 第三十五章 春心萌动不自知
    听着凤心颜义正言辞的训斥,布冥脸上一阵阵红白交替。打从出生之日算起,他何曾被人如此相待过。是以,既觉着羞愧难当,又有些愤愤不平,却全无还口之理。毕竟,这女子所言非虚。着实是自己太过自信,也太过信任那杜蘋笙了。

    半晌过后,凤心颜继而又道:“如今,你与我说这些又是何意?”

    布冥深吸了口气,将几欲迸发的情绪,遏制在了喉咙之下。方才回道:“老衲是想听听施主有何高见?”

    “高见?如今这等境地之下,我还能有何高见?难不成要我携他私奔了去?在一路绝地逃亡,殊死搏斗,亡命天涯?”凤心颜冷哼一声,趋步离开了。

    空留老和尚独自一人矗立在黄昏下,面色羞愤不堪,目光复杂难懂。少顷,颇有些怒意的轻声嘟哝道:“大言不惭,为老不尊。还妄想将人拐去!且不说禅修是我佛门中人,便是俗家子弟,仅凭你二人差了一辈人的身份,便也是万般不能之事。”

    幸而此地无人,两人这番对话也未曾叫旁人听去,否则怕是要惊掉了下巴。

    这段时日里,禅修恢复的甚好,已不怎需要旁人的照应。时常凤心颜这处将踏入寺门,便见着他早已用过斋食,独自卧在躺椅上照阳了。

    然,此事却叫布冥尤为伤神。欲加思虑,便欲觉寝食难安。

    原是因了凤心颜在几日前,不晓得从何处寻来一味药方。待制药服下后,竟不出三日之内,禅修便独自下了床榻。试想这布冥老和尚也混迹江湖多年,虽不说医术超群,却也可称得上一声药到病除。可于此药方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要说这其中药材到也不慎名贵,只是这配药之法,到着实怪异的很。他几次想要开口询问,奈何却始终未曾得空闲。

    这几日,天相寺中越发忙碌起来。

    盛平皇帝于京中颁布诏书,书中有言:朕于寺中为苍生祈福之际,逢叛臣贼子作乱,幸得天相寺中禅修神僧全力相救。此乃天降福泽,佑我大玄。今,特封天相寺为国寺。封禅修神僧为国师,封号护国公,官居一品。

    而后,又特地命人快马加鞭,百里加急,将诏书送往天相寺。

    至此,由京城至上,平阳县至下,于百姓之中,口口相传。于是乎,众人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越传越发邪乎。

    有人言:禅修高僧乃现世神人,能驱邪除恶,了却众生尘世俗愿。

    有人又言:禅修神僧本菩萨转世,三头六臂,身怀神力,能常人所不能。

    有人也言:当今圣上昏庸无能,禅修虽为得道高僧,却不知体恤民间疾苦,助纣为虐。

    可谓街谈巷议,众口纷纭。

    与此同时,凤心颜正坐在天相寺后院的亭子里,吃着斋食。岂料,听闻一旁小和尚绘声绘色的讲述后,将食进口中的斋食,竟被呛的吐出了大半。

    见状,小和尚忙将双手合十于胸前作揖:“阿弥陀佛,罪过罪过!害的姑姑如此浪费吃食,着实是小僧的不是。善哉善哉!”

    凤心颜这厢尚且未回过神来,不禁气急败坏的喃喃道:“这该死的皇帝,分明就是个狡猾阴险的小人。恩将仇报,清浊不分。”

    “好好用着斋饭,如何也能气得这般?”忽闻身后传来声响。凤心颜回身,便见禅修正笑意盈盈的瞧着她。如此一来,方才将将回神。

    需知晓,妄论当今圣上,可是忤逆犯上的大罪。如此一来,她也不好在多言,便复又继续吃起了斋食。却因怒气未平,竟不慎噎了食。

    小和尚见状,忙疾趋而去,欲要取水来。

    禅修踱步上前,着手在凤心颜背脊处轻抚着,为她顺着气。动作虽稳而不乱,面色却显而易见的有些许焦急,口气也越发不善:“也不是小娃娃了,还这般弁急进食作甚。”

    凤心颜咳的说不出话来,却也心生恼怒之意。拂手将人推却一旁,接过小和尚端来的茶水一饮而尽,断断续续的嗫嚅着:“忘恩负义的臭小子,若不是因了你,我会遭这般罪?”

    听罢凤心颜如此控诉,禅修忽而觉得有趣。正想出言争论几番,可瞧着她因呛咳而婆娑的泪眼,又觉心生不忍。只得伏首称是:“所言有理,该是我的不是。可觉好些了?”

    凤心颜不予理会,复又为自己续了杯凉茶。

    这些时日里,天相寺的信徒香客络绎不绝,纷至沓来。时常是太阳尚未升起,便已有数百余人在寺院门前苦苦等候着。直待夜幕将至,寺院内仍旧稠人广众,观者如市。

    所来众人,不乏求官取财、求子添寿者,亦不乏心怀宿愿、胸藏辛秘者。可究其目的,左不过都是为了有幸与那传闻中的“神僧”见上一面罢了。

    皇帝之心,昭然若揭。凤心颜既能轻易看透,布冥又何尝不知。故而,便借口禅修伤重未愈之名,一并全权当掉。

    凤心颜曾一度要将此事说与禅修,却被布冥几次拦住。如此一来,二人便有了分歧。布冥终觉此事于禅修而言,实在太过惨痛,也太过危险。这等不共戴天的杀父害母之仇,叫他如何得报?稍有不慎,便要落下个尸首分离的下场。即便好些,怕也少不了剩下个郁郁而终结果。倒不如终其一生对此皆全然不知,无知者无恨亦无畏。

    然,凤心颜却觉禅修并非表面这般不谙世事,实则心中无比通透。怕是早已发觉蛛丝马迹,却隐忍不发,待伺机而动。如此一来,倒不如将实情相告。也好让他知晓此事的来龙去脉,以免多行那本不必行的冤枉路。

    反观禅修,于此事却半分不曾提及。对于香客的哭闹不休,以及师兄弟的讥笑戏弄,皆一笑置之,不予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