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 第一百章 反而解惑
    蔡邕抚须连连摇头叹道:“让天明见笑了,老夫这小女儿是我在被朝庭流放之时所生。这十二年来,与老夫及大女一直在颠沛流离之中过活,每日生活艰辛,未能作良好的教养,不免有些失礼了。加之老夫贤妻早逝,身体又每况愈下,幸得二女照顾良多,又常能于苦中作乐,是以老夫对她们颇为宠溺。因娇惯的厉害,不免有些无礼了。还望天明海涵。”

    何白微笑着拱手说道:“蔡二小姐天真烂漫,赤子真心,所行所为皆是出自本心,毫无虚伪作做之意。我见之心喜不已,恨不得能有妹如此,又怎会怪罪于她。”

    “好,好,好。”蔡邕连连点头,说道:“天明大度,我心甚喜。来,满饮此杯。”

    何白与蔡邕共饮了一杯酒浆,故作咂嘴状,说道:“伯喈先生,名士当饮美酒才是,这酒浆却与伯喈先生的身份有所不配。我方才所送之礼中,就有一小坛自酿的好酒。肯请伯喈先生品上一品。”

    蔡邕拍拍手掌,让蔡文姬与蔡二小姐将酒坛拿来,又重新换过一个阔口的酒缸。何白手捧酒坛,一掌拍开泥封,顿时一股清香的米酒之气飘然升起。蔡邕深深的吸了一口,立即说道:“还请满上。”

    何白微微一笑,将酒倒入酒虹之中,只见米酒纯如清泉,酒香四溢,未喝便已醉上三分。蔡邕见了顿时满眼放光,不等蔡文姬为其举勺舀酒,就忙不及的自已取勺舀酒。接着又一口而尽,半眯双眼,细细的回味着。

    半响,蔡邕才猛然拍案而叫:“好酒,好酒。”说着,又取勺舀了数杯,全都一口饮尽,方才打了一个酒嗝,哈哈大笑起来。接着蔡邕却又呜呜大哭起来,说道:“老夫自从年少品酒,这些年来走遍全国南北数十郡县,唯独天明所送之酒最为纯香爽口,深合我心。天明啊,你害人不浅呐。若是老夫日后无此美酒佐食,你叫老夫该如何是好啊?”

    何白见了不由莞然而笑,没想到蔡邕这等名士为了要酒喝,竟然耍起了无赖,还哭上了。这叫向来文静的蔡文姬脸红耳赤,深为老父的无赖而羞涩不已。不过这样也正好,自已正愁寻找什么借口拜师呢,不想蔡邕却自已给送上门来了。

    何白立即拱手拜道:“伯喈先生勿忧,只要伯喈先生能应允我之一事,这等好酒我可每日送来五斤,直至伯喈先生不想喝时为止,如何?”

    蔡邕立即收泪拍案叫道:“莫说一事,就是十事我亦答应。”

    蔡明姬不禁瘪瘪嘴,家中老父总是这般的轻率,还不知何白有何条件呢,就先忙不急的答应了再说,若是办不成,看他这张老脸往哪搁呢。

    何白跪于席上,深深的拜了一个大礼之后,才说道:“我虽自幼习文,但我心喜世俗,与家父过早别离,我之家传文学十分浅薄,每与人探讨学问之时,时常的羞于开口言谈。常闻伯喈先生学识渊博,学富五车。因此,我欲拜伯喈先生为师,跟从先生习文,不求名扬天下,只求饱学经义,不知先生肯否收下我这顽石。”

    蔡邕听了,立即正襟危坐,一本正经的作深思之状,良久,方才出言问道:“不知天明自幼治何经典?”

    何白拱手拜道:“何白家学很杂,既杂且乱。而且自幼顽劣,所学虽多,却样样浅薄。特别是儒学经典,何白几乎从未学过,伯喈先生可当何白是初学稚子,从浅处教授之。”

    蔡邕点点头,又问道:“初习儒学经典者,那倒好教。只是天明若因家学之故,而在心中形成了固有之观念,那便难教了。所以,老夫需知晓天明之家学具体有些什么学问?”

    何白一怔,自已从小学了些什么?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物理、音乐、美术、体育很多啊,只是成绩太差,所以高中一毕业就应征入伍了。这又该怎么介绍?

    何白想了想后,才说道:“何白之曾祖曾以修道成仙为目地,所学很杂很乱。通过数代的传承,至何白时,可说天文术数、山川地理、人文历史、动植生物、矿匠工学,兵书战策、琴棋书画,样样皆有,只是没有黄老孔孟之说。然而何白顽劣,不肯苦专,至使样样皆是似懂非懂,这……伯喈先生认为白可教么?”

    蔡邕听后,这才面露恍然之色,问道:“两日前,我闻天明曾上奏朝庭一疏,上有教授朝庭与百姓防备各种天灾之建言。这便是汝家之学说了?”

    “是。这是先祖三代周游天下各地之后,所得之良法,只是因故未能广而告知。何白不才,侥幸出任议郎一职,当为天下百姓为念,特向朝庭举荐此方。”何白拱手应道。

    蔡邕眉头微皱,抚须问道:“天明之谏书我虽未见过正本,却对其中之事有所耳闻,其中之疫病一说,当从何来?”

    何白拱手解释道:“‘佛曰:观一钵水,其中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之肉。’我之先祖曾对此说法信之疑之。通过详察,发现不单单一钵水之中有虫,世间各处,包括你我所呼吸之气,身体内外皆有微虫。此微虫种类繁多,肉眼不可辨识。对人体有益有害,不可一并视之。”

    “益者,如酿酒,便是酒虫之劳。草菇木耳,便是菇虫之繁。雷雨之后有念珠藻,便是藻虫之聚。你我所食之酒肉菜食,除被人体所吸收的精华外,尚有杂余便有粪虫相助化粪排出。害者,便是化腐之虫,败坏之虫,害病之虫也……”

    蔡邕呆呆的望着何白,心中犹如波滔云涌,振聋发聩。蔡邕在听闻过何白谏书中的建言之后,也曾在心中想过许多的可能,却从未想过如此奇怪的说法。是何白与其先祖有误么?但这各种微虫一说,好像又很有道理,让人无从辨驳。

    蔡邕急问道:“不知这肉眼难辨的微虫是否真的无法看见?”

    “微虫不可见,但可借用器具一观。只是制作此种器具十分麻烦……纵是能工巧匠也需数年时间方可制成。”马上就要天下大乱了,谁还有功夫去做显微镜呀,何白连连摇头,有推脱之意的说道。

    “数年时间?还好。”蔡邕有些欢喜的说道,只是数年时间而已,以自已的身体,还能等得起。蔡邕又问道:“不知这旱涝之灾当从何来?”

    何白解释道:“地如大锅,天如锅盖,烈日为薪。烈日煮沸江河湖海之水以成水气,越聚越多,汇于高空之中成为雨云。当烈日被水气云层所阻之时,大地骤冷。就如薪火被抽,水气自降,大雨磅礴。然而雨云过轻,常随风行。所至之处多雨者成涝,少雨者成旱。”

    “我之先祖尝远游昆仑访仙,发现我华夏主要水源之大河、大江的源头便在极西之地,昆仑诸峰上的亿万年冰川。昆仑诸峰上降雨多,冰川愈厚,大河、大江之水便多,反之便少。过多成涝、过少也成旱矣。”

    蔡邕深深的吸了口气,闭眼静静的沉思了片刻,又轻轻点点头。这旱涝之灾的说法,自已基本上是明白了,也领悟了。何白所说不错,道理也正是这样,蔡邕饱读诗书,倒能想得明白。

    蔡邕又问道:“蝗害当从何来?”

    “飞蝗是一种喜温爱燥之虫,干旱对它们的繁殖、生长及存活有许多益处。而旱时植物含水量低,飞蝗以此为食,生长极快,而且生殖力极高。相反,多雨与阴湿对飞蝗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所以蝗害起于旱灾,旱灾过后又需要谨防蝗害。”

    蔡邕又深深的吸上口气,面色沉重的问道:“世间无有蝗神?”

    “世间决无蝗神,只有假借蝗神为恶之恶人。而且飞蝗无毒,偶而食之有益,蝗害无粮之时,可捕蝗油炸佐食。”

    蔡邕又急问道:“地动之害又从何来?”

    何白眉头大皱,这地震一说很难用古人能懂的说法说出。想了想后,于是说道:“先祖势单力微,无法确实得知地动之害的具体原因,但是也有所猜想。我等所居之大地并非一整块,而是成数块漂浮于大海之上的,因大地沉重,海水多时难以推动。”

    “但是大地毕竟不稳,终有被滴水穿石的一刻。数块大地之接合处,只要有轻微的移动又或撞击,便会产生地动之状来。然而对我等人来说,大地之广无边无际,纵然微小的动弹,也会令我等人类遭受大害矣。这便是地动之害了。”

    蔡邕听着何白的解说,如听天书,目瞪口呆之余,却又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就是蔡家的两位小美人,也是眼放光明的盯着何白,直想把何白的脑子切开来,看看何白为什么懂得如此之多的稀奇古怪之物矣。好像在她们,包括古人的认识当中,人的思想,是从心中而来,而不是从大脑。

    最后,何白说道:“我家先祖以三代人之努力,发现所知越多,自身便愈发的渺小。欲求仙道,然而仙道渺茫,求之不得。因此,家父不准我再追寻仙道,更将我逐离了家乡。我现在是有家不能归,独余孤身一人矣。”

    <!-- -->